只要功夫用到了,技巧掌握了,每个医生都会成
发布时间:2020-04-18 13:44来源: 未知找准定位
疾病的种类千万种,没有哪个医生会像收音机里的老中医那样会包治百病。所以名医一般都不是靠“万金油”出名的,而是因为一种病治得好而出的名。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如今几乎所有的名医都是这种专门治疗特定疾病的“专科医生”。所以医生出名的第一步,必须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定位有了,就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疾病种类繁多,更有难易之分。小疾病大家都会治疗,不太容易出名,很多医生会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疑难杂症的治疗中。攻克这样的疾病当然很容易出名,但这种的疾病往往不会被人轻易攻克,因此真正出名的几率几乎为零。相反,对于那些小毛病常见病来说,由于患病的人数众多,而医生普遍又不太重视这样的小毛病,万一哪个医生做这样的工作了,反而会更容易出名。
中国有一个鼻祖类型的医生,名叫张仲景,他的《伤寒论》几乎是中医学里的圣经。而伤寒是什么疾病呢?外行会感到神秘,会以为是很不得了的疑难杂症,其实伤寒就是大家说的感冒。感冒疑难吗?这是多么不在话下的小毛病啊,但真正花心思去治疗这种小毛病了,人就出名了,而且会像神一样出名。
去年有一个来自广东的医生也很出名,他有个外号叫“包皮王子”,据说此君天天只做包皮切割手术,前前后后为一千多人切除了紧要部位的赘肉。
在外科手术中,包皮手术是很多医生看不到眼里的小手术,大医生如果专做这样的手术会被同行笑死。但这位王子却不然,他是看到了成名的机会,于是一夜爆红。据说自该医生成名后,全国各地包皮过长的朋友都疯了,拎着包皮等待手术的队伍直接排到了湖南,想象其品牌做得是多么成功。
从张仲景到“包皮王子”,大家都没有玩疑难杂症,却比玩疑难杂症的医生都出名。这应该给想出名的医生们一个大启迪。找准定位,定位于常见病,医生更容易出名。
有内容
打造品牌如今已经成了一门学问,很多人都在教人出名。其实像其他专业的出名方式一样,在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里,医生要出名,也一定要有内容。什么是内容?内容就是医生关于疾病的见解,关于疾病的经验,以及关于疾病的研究。说白了就是医生的技术。医生要想有一个好品牌,就必须首先把疾病看好。没有好的技术,就等于一张白纸,不管怎样忽悠都没有办法让人信服。所以医生在找好定位后,就一定要潜下心来对定位的疾病进行全方位的钻研,医生要牢牢把握疾病的来龙去脉,要懂得如何受到病除。这才是最好的内容。
有了好的技术,还要使技术被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工作叫科普。科普同样需要好的内容。
在医学知识面前,病人往往都是“小学生”,病人不但渴望治好病,更渴望知道些疾病的知识。这些知识不能是非常专业的内容,而应该是些通俗易懂的常识。所以医生不但要有治好疾病的本领,还要有能征服病人的好知识好内容。糟糕的知识和内容会误导病人,最终影响患者的体验与口碑,会直接砸了自己的牌子。所以做品牌一定要有个长期的布局,不能过于功利。功利会影响内容的质量,最终影响品牌的建立。
有渠道
内容做好了,要将好的内容播散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就要建立自己的圈子,这需要一个好的播散渠道。如今这样的渠道非常多,有传统的媒介,有新媒体。今天全社会的人们都在玩新媒体,因此新媒体应该是最便捷的渠道。
对于医学这种非常专业的门类来说,在应用新媒体的同时,还要考虑医学专业的特殊渠道,比如一些互联网医疗产品,就非常容易让医生获得好的人气。这是医生打造品牌最高效的渠道。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产品爆发增长,表面上看,医生似乎有很多产品可以选择,而实际上却增加了选择的难度。做好选择有很多指标,而最重要的前提是流量。如果没有好的流量,那么等于是浪费自己的青春和光阴,不建议医生玩那样的产品。
做营销
做品牌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做营销,所以医生必须懂得如何去营销。营销的实质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目的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获得:一个是自己说,另一个是让别人说。前者是王婆的工作,后者是公关的工作。一个营销成功的医生,一定是一个自己说自己好且别人也说自己好的医生。当然,具体的细节需要些技术。这里的忠告是,千万不要把说自己好做成实质的自吹自擂,那样反而会坏了自己的名声。这方面的反面教材非常多,比如此刻收音机里正忙于骗人的老中医们,无不把自己吹成这个时代的华佗,他们什么病都治,什么病都治得好。这种做法做多了,还有几个人会轻信呢?
医生的工作虽然也属于服务类型,但由于是直接和人的性命打交道,所以口碑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每一个医生来说,做一个好的品牌是非常必要的。只要大家找好定位,再多动些脑筋,肯定会成为下一个王仲景、李仲景,或者又一位XX王子。到那时,不但会有好名声,就连微信圈里卖个面膜,都会有很好的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