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正月里的小吃,是大自然送我们的消食药
发布时间:2020-02-08 10:39来源: 未知家乡年味,是游子在外最为思念的事物,也是过年回家最期待的味道。中医人眼中的年味,除了有着家乡味道之外,还会有更深的理解与解读。今天,小编就带大家领略一下经方大家黄煌教授的乡味,看看他眼中的家乡小吃蕴含着怎样的中医药魅力。
最近,朋友送来一包风干荸荠。削去皱巴巴的紫皮,洁白的果肉便露出来,嚼之,甘甜生脆,汁水满口。荸荠的甜,甜得清爽;脆,脆而不硬;凉,不伤胃,却清心,特别是酒肉之余,嚼几枚荸荠,须臾,膈间就觉畅快无比。
荸荠是水生植物,我的家乡很多,一到寒冬,经常吃到。荸荠有时熟吃,煮熟了剥皮吃,也甜,吃起来爽脆脆的;父亲喜欢用荸荠片炒黑木耳猪肉片,这是年夜饭里的一个热炒。荸荠也能凉拌,削去皮,用酒酿拌了,荸荠洁白,酒酿也是洁白,犹如雪上添霜,白的可爱,吃口极佳,不仅更甜,而且有浓郁的酒香。
回想起来,儿时吃得最多的还是生荸荠。从街上买了一堆泥荸荠,在井边淘洗几次后,便有模样了。荸荠扁圆,表面平滑,皮或紫黑,或紫红,亮亮的。荸荠有顶芽,鸟嘴状,金黄色,挺挺的。荸荠芽和脐底有泥,要用猪鬃板刷逐个刷干净,才能入口。小时吃荸荠不用刀,多先用门牙轻轻地啃去皮,虽费时,但入嘴后咀嚼的享受,却是十分的惬意。刚出土的荸荠,甜度不够,需要洗净后在通风的地方放几天,等荸荠皮起皱了,荸荠肉就甜了。这就叫风干荸荠。
小时候,故乡老家的三叔公,每年春节都要备一篮子风干荸荠。等我们来到老屋玩耍时,老人家就会从悬挂梁上的篮子里,笑眯眯地取出几个荸荠给我们,教我们如何用手剥荸荠皮。那种荸荠特别甜,不是麦芽糖的甜,也不是水果糖的甜,我非常爱吃。正月里,荤菜多,常常吃得嗳腐气,只要几个荸荠下去,胃口便开,见肉又会馋。
荸荠有药用价值。一是化痰。清代温病家王孟英治疗头昏、胸膈满闷、痰黄黏稠、口干者,常用荸荠与漂淡海蜇煎汤,名雪羹汤;我遇感冒发热、咳嗽痰多者,则让患者用荸荠、梨、萝卜榨汁服用,对小孩最为适宜。二是清热生津。同是清代温病家的吴鞠通,治疗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黏滞不快者,让病人服用荸荠汁、梨汁、芦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甘蔗汁,名五汁饮。三是解酒毒。酒后口干舌燥者,酒后咽喉肿痛者,酒后胸膈烦热者,嚼食生荸荠更佳。四是通便除积。生嚼荸荠,能助消化,除腹胀,通大便,如多吃,则会腹泻。所以,对胆囊结石、习惯性便秘、肛裂痔疮出血者比较适合。还有人说荸荠能化石,能降血压,能消淋巴结等,但本人无经验,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相信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独特的年节小吃,故乡最让你念念不忘的味道是什么?学习中医之后,你对于家乡风味小吃有何哪些更深解读?欢迎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你的家乡年味!
如果你希望跟随黄煌老师领略世界各地的中医氛围与文化,这本云游医话将为你打开一扇认识中医的大门——
这是《黄煌经方医话》之云游篇。云游篇是游记,更是有关经方的随想。这些年来,作者出国讲学的机会较多。虽在异国他乡,虽然满目奇景,但眼中唯有经方。云游篇中也有作者的回忆录,其中大部分是写家乡的食物。作者的儿童时代物质极其匮乏,吃,成了最大的快乐,记忆也最深刻。学中医后才明白,中医是一种生活医学,生活常识与生活经验是中医的血与肉,换句话说,中医就是吃出来的医学。所以,作为中医来写这些故乡的普通吃食,就更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