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养生,这三类一定要多吃,才能更好的抗病
发布时间:2019-12-31 14:30来源: 未知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夏至,从进入小满的时候天气开始炎热,再到芒种开始湿气逐渐变大,一直到夏至,每个节气的天气也都有不同的变化,因此要想让身体更健康,不仅需要做好防暑和食品卫生安全的工作,还应该注意顺应这些节气,做好养生工作,从饮食到生活习惯上都不能马虎,那么夏至有什么特点呢?夏至养生应该多吃什么才能更好的抗病?夏至的饮食有哪些特点呢?

夏至有什么特点呢?
夏至是在每年的阳历6月21日,进入了夏至也就意味着炎热的天气将正式开始,在夏至之后的天气只会越来越热,并且还是闷热的那种,所以夏至过后,才是真正需要做好防暑工作的时候。另外,夏至时,地面的受热会更加强烈,这也使空气对流较为旺盛,午后至傍晚的时候很容易形成雷阵雨的天气,而唐代也曾有诗人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来形容夏至的天气,但是夏至的雨水的威力远不止于此,进入夏至,也刚好是南方进入梅雨季节的时候,强降雨以及降雨天数较多,很容易造成洪涝灾害,这也是需要提前预防的。

那么这也意味着,夏至的天气会变的更加潮湿,这也是天气会变的闷热的原因,因此祛湿在夏季其实是一件需要持续不断的事情,尤其是在梅雨季节,需要持续近一个月,空气的湿度会非常大,给人体的健康也会带来一些影响,所以要及时积极的去应对,尤其是从饮食上应该做一些调整,比如消暑,解渴以及祛湿。

夏至养生应该多吃什么才能更好的抗病?
进入夏至,当然也有夏至的饮食特点,首先就是夏至的习俗,有句俗语叫“冬至饺子夏至面”,那么夏至的时候当然不能少了面来帮助养生,其实吃面也是有说法的,夏至这天的白昼时间最长,我国民间有句说法叫“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而面条刚好符合这一说法,因此就有了夏至吃面的习俗。
其实除了习俗以外,夏季吃面也有很多其他的作用,比如将面做成凉面,可以起到消暑以及增强食欲的作用。夏季因为天气炎热,人消耗的能量也相对较多,吃面还能为身体及时提供营养素和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在吃面的时候更方面搭配很多其他的食物,比如鸡蛋,蔬菜,豆制品等,可以让这一餐变的营养更丰富。

除了吃面以外,夏至时还应该多吃酸的食物,因为夏至到的时候,天气会越来越炎热,并且是闷热,人体流汗会更多,盐分损失的也会更多,同时身体的电解质也会有些流失,而在补充的时候不仅要补充盐分,建议补充一些酸味的食物。因为酸性的食物具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可帮助稳定体内的电解质,并且酸性的食物还能收敛心气,更有助于健康,酸性食物的选择如:五味子,乌梅等,吃饭的时候也可以吃一些醋,酸性的食物还能起到生津,解腻的作用,可以改善苦夏的问题,帮助增强食欲。

夏至的天气变的闷热,还带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食物的储存问题以及细菌滋生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细菌不仅喜欢热的地方还喜欢潮湿的地方,而夏至解锁了细菌繁殖的环境,所以在进入夏至的时候,容易出现食源性的疾病,那么杀菌在这个时候就很重要了,建议饮食中可以添加一些帮助杀菌的食物,比如:青蒜,蒜苗,韭菜,洋葱以及大葱等等。
进入夏至我们说道天气闷热潮湿,那么解暑,祛湿怎么能少了绿豆和薏仁,经常熬煮一些绿豆汤或者是红豆薏米汤,不仅能够消暑,祛湿,还能利尿,清热解毒。

夏至的饮食有哪些特点呢?
夏至的饮食,前面已经提到了,根据夏至的气候特点来说,应该注意解暑,祛湿,清热解毒等。其实进入夏至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苦夏”,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但是这是很多人夏季最头疼的一种情况。所谓苦夏就是在夏季特别是进入夏至时总觉得身体不适,疲乏无力,毫无食欲甚至头晕头痛,这些症状并不是因为疾病引起的,而是天气,甚至还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并且不需要药物治疗,一旦夏季过去,就会不药而愈。

但是如果遇到苦夏,不能置之不理,应该积极的去应对,毕竟夏季时间也不短,如果吃的过少,也会造成营养素的缺乏,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所以夏至的时候饮食特点与平时有些区别,对于没有苦夏的人来说,还是正常三餐饮食,注意合理的搭配,种类要吃的丰富。那么对于苦夏的人来说,建议可以不用按照一日三餐的固定时间进食,可以在想吃的时候尽量多吃一些,并且要注意食物要多样丰富,适当搭配一些,如凉拌黄瓜,西红柿拌白糖,绿豆粥等,可以帮助消暑的同时还能增强食欲。

另外,对于苦夏的人来说,建议还可以吃一些消暑的水果,如每天可以适当吃一些西瓜/香蕉,桃子等,最重要的是饮食,一定要以清淡为主,这样可以避免肠胃有过大的负担,导致消化不良出现腹胀的问题,也能避免油腻的食物影响食欲,这种方式可以起到更好的缓解“苦夏”的作用。苦夏的人要注意不要一直呆在空调房中,会使免疫力下降,可以用饮食方式和一些解暑的方式进行调解,让身体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