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健康 >

母乳喂养对早产宝宝更为重要

发布时间:2023-08-13 23:36来源: 未知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提升,“母乳喂养好”的理念已成为大众共识,但对于早产儿这一特殊群体,如何科学喝到“妈妈的奶”?在2023年世界母乳喂养周期间,新华网专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冯琪教授,关注早产宝宝的母乳喂养问题。

  早产儿救治和管理是系统工程

  所谓“十月怀胎”,医学上将胎龄不足37周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冯琪告诉记者,在这个定义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胎龄没有下限。

  “随着我国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能力的持续提升,可救治的胎龄不断下移,越来越多小胎龄的孩子获得成功救治。”冯琪说,在以前,胎龄在28周以下的孩子可能都很难成活,到现在,国内已经有成功救治22周早产儿的报道。

  个头小,只是对早产儿的最直观感受,实际上,由于早出生,早产儿的宫内生长发育过程缺失,器官系统不成熟。救治早产儿,如同“闯关”——呼吸关、感染关、循环关、喂养关……胎龄越小、体重越低,“闯关”难度越大,尤其是一些超早产儿,会面临着更多难关。

  为了提高早产儿的救治成功率,宫内转诊越来越受到重视。冯琪介绍,宫内转诊是在提前预判到孕妈妈有可能早产时,提前转诊到有新生儿救治能力的医院,做好产科和儿科的合作衔接。在产前,由产科尽量延长孕周,为胎儿促肺、神经保护等治疗手段争取时间;当早产儿娩出后,儿科能够在产房及时介入,参与新生儿的稳定和复苏。

  冯琪介绍,目前全国很多医院都开展了产儿科的合作。以北大医院为例,有早产风险的孕妇,在产前会安排儿科医生谈话;生产时,儿科抢救团队在产房等候分娩,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时间介入抢救,随后送往新生儿病房。

  如果产前没能及时转诊,产后也可以借助转运团队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

  “对于早产儿的救治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产科的围产保健,儿科在产前和产时的介入、在产后的救治,以及出院后的规范随访。而在这全链条的过程中,都需要家长密切参与合作。”冯琪补充说,除了硬件设备、救治能力的提升,近年来,人文关怀方面的理念和实践也在不断加强,如床旁探视、袋鼠式护理、家庭病房等,都为提升早产宝宝的健康提供了保障。

  母乳不仅是“口粮”,更是“良药”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新生儿首选母乳喂养,对早产宝宝更是如此。母乳除了原本具有的优势外,对于减少早产儿感染、促进发育也有帮助。

  对于发育不成熟、免疫力较弱的早产宝宝来讲,母乳不仅是提供营养的“口粮”,更是挽救生命的“良药”。冯琪介绍,母乳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杀菌、免疫调节和促进肠道功能成熟的特性,能显著降低与早产相关的疾病,包括喂养不耐受、晚发性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可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还有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等诸多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