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卖“暑假焦虑”
发布时间:2023-07-03 11:27来源: 未知暑期到来,孩子们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不过,处于“亢奋”状态的,远不止这群孩子。
暑假开始之前,就有自称“资深教师”的一批自媒体账号动作频频,在网上接连发布诸如“一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二年级的暑假很危险”“五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六升七的暑假是分水岭”等短视频。
这些短视频文案大同小异,目的却出奇的一致:在营造“暑假不学习开学出问题”的氛围,给孩子和家长制造焦虑情绪后,话锋一转,开始“引导”家长购买书籍或课程。
事实上,当社交平台在某一时间段,以极其相似的内容,针对同一件事,进行密集的营销宣传,这件事本身就非常蹊跷,也值得深思:
大量简单复制、话术一致的短视频内容,只是单纯的善意提醒?“贩卖暑假焦虑”背后,都有流量和利益的身影,平台和职能部门又当如何监管?
“X年级的暑假最可怕”。图源网络
“X年级的暑假最可怕”表面上看,好像是善意提醒,实际上,却是精心设计的“营销话术”。
从目标对象上看,这些所谓的分析和提醒,主要针对的是广大学生和家长,范围几乎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阶段。这类群体有一个共通点:孩子正处在学习和教育的黄金时期,而家长也舍得在教育上给孩子下血本,因此也是最容易被“营销成功”的客户。
从人物设计上看,短视频中很多出来“现场教学”“传道授业”的博主,大部分将自己包装成“教育专家”“权威人士”,借用这样的身份,再引用一大套似是而非的教育理论,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中间穿插一些夸张的言论,着重强调“此时不学更待何时”,逐步引导、“恐吓”家长和孩子,一步步听从他们的建议和安排。
从传播频率上看,大批量话术一致的短视频内容,配合上持续不断地推广宣传,营销效果相当明显。即便部分受众对其观点心存质疑,但抱着“谎话说三遍就是真理”的心态,不断重复“暑假最可怕”的观念,营造出一种“全社会已对此达成共识”的氛围,进而达到商家期待的广告效应。
总结起来,像“X年级的暑假最可怕”这类同质化严重、观点雷同、粗制滥造的短视频内容,文字上耸人听闻、煽风点火,加上略带紧张感的背景音,氛围感就营造好了。然后进行“流水线”作业,大量复制、批量传播,受众极易被此类信息“绑架”“洗脑”,进而引起全社会对孩子教育的过度担忧和焦虑,产生极大的负面传播效果。而生产这类内容的商家和博主,则可以轻松收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