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健康 >

为什么有些人老得快、易忘事?

发布时间:2023-05-30 11:58来源: 未知

这是作为大一新生的斯蒂芬妮·福克斯(Stephanie Forkel)在德国慕尼黑的一处停尸房工作的第一天:她主要的工作内容是穿着防护服,站在解剖台前,用一把类似于面包刀但没有锯齿的大刀片,缓缓切开“大体老师”的脑子。

在工作的过程中,她眼睛眯得厉害。一方面,空气中弥散的甲醛,让她的眼睛感到干涩;另一方面,她需要一边切,一边比照着教科书上的大脑模式图。意外地,她突然发现,她眼前真实的脑子和教科书上的长得一点也不一样。

四十年后,福克斯回忆起来,这算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的顿悟时刻,那一天她恍然发现:教科书上标准的参照图和真实大脑的模样具有非常大的差异。这次顿悟体验,也启发了福克斯后来的研究兴趣。她在后续的研究中证实:每个人的大脑确实是不一样的。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大脑

现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人与人的大脑之间存在很多结构上的差异,尤其是白质。白质,位于大脑皮层下方,主要由被髓鞘包裹着的神经轴突组成,它们像城市中的交通要道一样,起到沟通脑区间信息交流的作用。福克斯和同事在一篇2022年末发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中指出,大脑中白质结构的细微差别也会引起人们行为模式的不同。

像福克斯这样的一群科学家们目前主要致力于研究大脑白质的细微差异如何塑造个体的多样性,包括白质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人们日常的行为差异或者白质是否与一些患者更容易从威胁生命的脑损伤中恢复有关等。

过去,科学家主要是通过少量剧烈脑损伤患者的案例来理解大脑是如何运作的。比如医学界一个著名的案例——盖奇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848年,在一次尤其惊险的事故中,美国铁路工人菲尼亚斯·盖奇(Phineas Gage)的头被一根像标枪一样的铁棒横穿刺入。这场事故导致盖奇大脑前额叶皮质左侧区域大面积坏死。这次事故后,盖奇虽幸存下来,却深深地受到影响。人们发现,脑损伤后的盖奇性情大变,原先温和友善的他,变得粗暴易怒。

类似盖奇的故事帮助神经科学家们理解大脑不同部位的功能。大脑的右边某一块负责那一块的认知功能,左边某部位负责其它的行为调控。随着时间和案例的逐渐积累,这种模块化的思维模式构建了一种适用于所有大脑的标准化模板。

但是随着一些类如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扩散张量成像等更为复杂的大脑研究技术的涌现,人们逐渐明确,早期的这种模块化的观点实在过于简单。特别地,白质——个体间大脑中高度差异的部分,在这种思维模式中被严重忽视。目前,越来越多的新研究,都试图阐释白质的解剖结构差异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比如,杏仁核(调节恐惧反应的结构)和内侧前额叶皮质(负责逻辑推理的结构)之间有段白质区,被称作钩束。耶鲁大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教授阿夫拉姆·霍姆斯(Avram Holmes)曾指出,在一些人的大脑中,这块白质区可能相对较薄,或意外被破坏;这造成的潜在影响是:如果在某些不必要的情况下,杏仁核触发了不恰当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前额叶皮质会变得更加难以控制杏仁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