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仔癀高管被查,20年涨20次
发布时间:2023-05-26 14:28来源: 未知5月10日,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片仔癀,SH:600436)母公司(漳州市九龙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杰,片仔癀副总刘丛盛双双被查。
八点健闻注意到,截至发稿,这两名高管被查的原因和细节仍未公开。不过,有业内人士透露,此次“落马”的两位片仔癀高管,其中一位负责“营销中心”——不仅要管市场,也要管理原料的采购,经手款项较大,权力较多。
就在两位高管被查五天前(5月5日),被戏称为“中药茅”的片仔癀又对自家主导产品片仔癀锭剂进行了涨价,从590元/粒上调到760元/粒,被视为是其涨价史上最大幅度的涨价。
“对企业来讲,把涨价归因于原料是最安全、最不引起麻烦的一种说法。”一名中药行业内部人士说道。然而,就在去年(2022年),片仔癀的毛利率已经高达80%。
从2003年6月11日片仔癀上市,这20年间片仔癀一路从115元/粒,一路狂飙至如今的760元/粒,涨幅达561%。
接连发生的两件事,给人们留下了大量遐想的空间,也给片仔癀这家来自福建的传统中药企业蒙上一层诡谲的迷雾。
从数百年历史中走来的片仔癀一直流行于闽南地区,在福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宫廷御医流落漳州救济民间疾苦、越战时美军大量采购视其为应对丛林瘟毒的绝招……离奇的传说故事亦真亦假,为片仔癀赋予了不少微妙而神奇的荣光。
尽管片仔癀官方近年来不断试图通过临床试验,扩大其适应症,强调药的属性。但在民间,片仔癀的叙事逻辑似乎从来都在另一层面,它成为了公众眼中送礼佳品,人们更多是以保健品甚至理财产品来看待它,唯独不是药——毕竟,没有人会买一款PD-1抑制剂放在家里,以备“不时之需”。
可以明确的是,片仔癀的定价并不遵循药物经济学原理,其效果和价格之间也并不存在线性关系——实际上,相当一部分高值中药都是如此。
史上最猛涨价
“涨价这么离谱,是不是有点不合适?”
看到片仔癀此次涨价的公告,某中医药大学教授孟进谷(化名)第一反应是疑惑。具备中药和西药双重学术背景的他,习惯从药物的“唯一性”和“排他性”来理解药物的涨价逻辑。此次片仔癀的涨价,某种程度上再次“刷新”了他的认知。
“如果一个治疗癌症的分子药物,里面只有某个分子才能对癌症产生作用,那它涨价或许还能理解。但片仔癀的功效很普通,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没有什么特别的。”
疑惑的不仅仅是孟进谷一人。提起片仔癀,福建人小唐立马表示:“没有福建人没用过片仔癀的产品。”片仔癀、乌龙茶、寿山石——这三样被当地人称为“福建三宝”。
1999年,漳州制药厂改制,成为了如今的“片仔癀”。4年后,片仔癀登陆上交所,在2006年被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片仔癀系列中药是其主导产品,分为锭剂和胶囊剂两种,其中以锭剂最受追捧。
“老人家特别信赖。”小唐说。不过,在听闻片仔癀锭剂当前价格为760元一粒时,她惊讶道:“我知道它贵,没想到这么贵。”小唐的阿姨则直率地评价:价太贵了,药好难吃,涨幅离谱。
华东富饶、潮湿而温热的沿海地带,是“中华老字号”片仔癀发迹的摇篮。而对于当地人们来说,如今片仔癀也不仅是流传于街坊间的消肿神药,更是代表着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送礼佳品”。社交媒体上,不乏有人晒出送给长辈的片仔癀礼盒,展示自己的“孝心”,更有人直接将其作为个人能力的凭证——发一张片仔癀礼盒的照片,同时配文:“叫我富婆。”
孟进谷也尝试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片仔癀的涨价:“它脱离了药品的概念,被大家当作使用名贵中药材制作的高档礼品,能买到就不错了,这可能是一种涨价的底气。”
梳理2022年片仔癀的财报可以发现,这台中药“印钞机”在经历了2021年夏天近乎疯狂的民间炒作、抢购和价格暴涨后,一度部件过热、马力降档。
财报显示,2022年片仔癀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6.94亿元,同比增加6.72亿元,增长8.38%。这是7年来片仔癀出现的首个个位数收入增长。包含促销、业务宣传、广告的销售费用支出同比下降25.70%。相应的,片仔癀的明星产品肝病用药(即片仔癀系列胶囊、锭剂等)在去年的销量也同比下降了4.05%,为338.34万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