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六十四年的努力,帮助百姓走出食管癌重
发布时间:2023-04-24 15:46来源: 未知肿瘤有个世界公认的“二八定律”,即80%的肿瘤发现已是晚期,治愈率只有20%;20%发现在早期,治愈率在80%以上。
“得了噎食病,吃秋不吃麦”,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流行的一句民谣,意思是:患了食管癌,生命就剩下几个月的时间了。当时,林县60多万人口中,每年新增食管癌患者竟多达七百余人,比全国平均患病率高了七倍,林县也因此被贴上“三不通”的标签——水不通,路不通,食管不通。
1959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中国食管癌防治研究的开拓者和食管细胞学创始人沈琼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高宗人教授、河南省肿瘤防控办的陆建邦教授,同北京的专家们先后来到林县,决心找出这块贫瘠土地上食管癌高发的原因,帮助百姓摆脱病魔的诅咒。
根据全国统计数据,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食管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的首位。然而,林县人最初并没有“食管癌”的概念,由于症状主要表现为吞咽食物时不顺畅,便称这种病为“噎食病”。
1965年,林县一间病房里,一位中年男子一手拿着粗糙的菜饼子,一手举着热水,耐心地劝说病床上的父亲吃饭,父亲则艰难地吞咽着食物,仿佛在遭受一场酷刑。
时年二十多岁的高宗人医生推开病房门,父亲马上推开面前的食物,急切地对儿子说:“我吃不下!你快让医生给你治病吧!”
原来,父子都患了食管癌,都希望医生先救治对方,让对方多一分生存几率。
“眼前的悲惨景象深深触动了我,心里特别难受。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他们期盼我们能治好他们的病的迫切心情。”今年已84岁高龄的高宗人教授回忆起六十多年前的这一幕时仍记忆犹新,他说:“那时,我就感到肩上压上了很重的担子,这个担子已经压了几十年,现在也没敢卸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