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30岁+女性,都经历过这3种创伤
发布时间:2023-04-12 12:02来源: 未知很多人,有家人陪伴、朋友相拥,但却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拥有14年从业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侯玉珍老师。
她从自身经历出发,条理清晰,为你解答:早年最常见的3种匮乏,如何影响现在的你?能如何自我疗愈?
来看看今天的文章。
作者 | 侯玉珍
来源:武志红(ID:wzhxlx)
我出生在70年代末,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里。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什么事都只能靠自己。
冷了,自己去搜罗点衣服穿;
生病了,自己去找村医看病。
在那个年代,孩子们都是这样长大的。不仅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同时还要学会照顾弟弟妹妹。
父母整日忙于生计,竭力全力才能养活一家人,根本谈不上照顾你的身体和心理。
成为心理咨询师后,我回头看自己幼时生活,才意识到那是一段被“情感剥夺”的经历。
什么是情感剥夺呢?
指的是——孩子在青少年之前的时期,父母在身体照料、情感联结、保护性力量方面缺失的体验。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父母健在,却始终有一种“情感上的孤儿”的感觉。
01
心理学上,主要把情感剥夺分为3种类型:
照顾性剥夺、共情性剥夺、保护性剥夺。
有的人经历了其中一种类型的剥夺,也有人经历了多种类型的剥夺。
情感剥夺的第一种类型:照顾性剥夺。
我就属于这一种。我的父母认为,比起照料孩子这些细碎的事,一家人可以吃饱饭更重要。
现在的小孩不吃饭,大人追着喂;衣服有一大堆,还是精心搭配的;一生病就各种紧张照顾……这些都是幼时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待遇。
情感剥夺的第二种类型:共情性剥夺。
共情,是指有人能够倾听你,认同你,理解你。
你有没有被共情性剥夺的经历?可以从这3点去判断:
①父母理解你的感受吗?
②你可以在父母面前表达真实感受,而不被批评教导吗?
③父母会和你真诚开放地谈心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说明,你的父母很难共情你,你的内在感受无法被看见、理解和回应。
来访者笑笑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她是一个独生女,她的妈妈是名颇有成就的中学教师,对笑笑的生活起居照顾得很好。
可笑笑始终有种窒息、愤怒的感觉。
因为妈妈总对她说教,这应该那不应该,很少在意她的感受和想法。
比如,当笑笑摔了一大跤哭了,妈妈厉声道:这有什么好哭的;
比如,笑笑想换一个兴趣班,妈妈讲道理让她放弃,最后还说:我都是为了你好。
笑笑父母的养育方式,就是典型的共情性剥夺。
这种情况,在自恋型父母的身上,是最明显的。
他们会给你足够的身体照顾,但行为上总会让你感到窒息和愤怒——比如,常常忽略你的感受、干涉你的决定、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你等等。
情感剥夺的第三种类型是:保护性剥夺。
保护是指提供力量、引导,和孩子面对困境的能力。
保护性剥夺是一种很隐蔽的伤害。
晓璐是这样描述自己爸妈的:
我的爸妈都是老实人,他们对我很好,不会打骂我,也不对我提严苛的要求。
可我们家被邻居亲戚瞧不起、欺负时,他们总是一味忍让。
谨小慎微,常常看别人脸色行事,他们的生存信仰是:“我们惹不起,但是躲得起”。
对此我常常感觉到又愤怒又无力。
在初一住校的那一年,晓璐遭遇了创伤性的经历——同学怀疑她告密,多次威胁要打她,她很害怕。
回家之后,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爸妈,妈妈焦虑地建议她报告老师,爸爸则应了一句:少惹事就没事!
晓璐很无助,却别无他法,就这样在恐惧中度过了一年。
有些孩子的情况更加严重,体现的伤害不仅是在幼年,还有成年以后。
我们来分别看看,这3种情感剥夺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具体影响。
02
首先,严重的照顾性剥夺容易导致孤独、空虚和抑郁。
照顾性剥夺主要发生在生命的早期,涉及到吃喝拉撒睡。
当然,对生理需要的忽视,常常伴随着对心理需要的忽视。
如果照顾性剥夺发生在孩子2岁以前的前语言期,往往会导致孩子的情绪无法言语化,导致情绪是弥漫性的,比如无法言说的抑郁、孤独和空虚。
晓筱是一位经历了照顾性剥夺的来访者。
在她1岁半以前,父母因为躲避计划生育,把她交给邻居抚养。
但邻居要照顾自己的孩子,而且又爱打麻将,对晓筱的照顾非常粗糙。
长大之后,晓筱渴望先生能时时回应自己,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事与愿违,先生无法满足这样的高期待,越来越力不从心,甚至心生倦怠。
几年后,晓筱总感觉到头晕,医生的诊断是抑郁症。
在咨询中,晓筱才逐步理解到,渴望依赖先生并获得照顾,其原因之一是早年照顾性剥夺的经历。
现实中的失望激活了她早期的创伤,导致了头晕和抑郁。
照顾性剥夺,还很容易导致很多躯体化的问题,比如胃痛、头疼、肠易激惹综合征等。
这些躯体疾病,都是在借身体表达一种「被好好照顾」的潜在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