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等电磁辐射致癌吗?最权威的解答来了
发布时间:2021-12-16 20:15来源: 未知长期以来,
人们对于辐射致癌都非常警惕。
尤其是很多妇女在怀孕期间,
不仅会花高价购买防辐射服,
还会被建议远离各种手机、电脑、微波炉等,
原因是这些设备会释放电磁波,
不仅影响胎儿的健康,
而且还致癌。
然而,在21世纪,电磁波的普遍存在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人类几乎无时无刻都被电磁波包围。
从照亮世界的阳光,到辐射全球的广播和移动通信,再到彻底改变人类医学的CT以及各种检查手段,其中都有电磁波参与。
近年来,随着5G移动技术的问世和5G终端设备的普及,许多本就对电磁辐射担忧的人们更加恐慌,四处宣传5G的危害,甚至有些人还声称5G信号塔会导致新冠病毒感染。
那么,手机、5G信号的等生活中常见的电磁辐射是否真的会诱发癌症呢?
近日,来自牛津大学的肿瘤学大佬,David Robert Grimes博士在全球顶尖的肿瘤医学期刊Jama Onc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对电磁辐射与癌症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分析。
电磁辐射致癌的生物学基础
我们都知道电磁波的能量主要由光子携带,其能量与电磁波频率成正比,即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能量越强,对人体DNA的破坏力就越大。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理论上38nm是区分电磁波能否导致DNA损伤的阈值。当波长小于38nm时,电磁波可以轻松破坏DNA,而波长大于38nm则会被消散为无害的热量。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推测。实际上,我们所熟知的紫外线波长在10-400nm之间,大部分紫外线波长都大于38nm,但是仍旧会致癌。这是因为,38nm以上紫外线虽然不能直接破坏DNA,但是部分DNA分子可能仍旧会吸收其能量从而提升到激发态,与相邻分子进行化学反应,破坏正常结构。
因此,电磁辐射的确是致癌的,但是从生物机制上来考虑,只有部分电磁辐射会致癌。一般而言,科学家将紫外线作为电磁波是否致癌的分界线,低于400nm的电磁波具有致癌性,例如紫外线、X射线等等,而高于400nm的电磁波被认为是安全的。
再回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磁波,5G信号上,目前5G信号的波长一般在108mm左右,能量比400nm安全阈值低了近3万倍。
同样地,5G手机频率同样比400nm的安全阈值低了近7万倍。因此,理论上无论是5G信号还是5G手机,其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
相比之下,无论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太阳光,还是夜晚照明的白炽灯,其辐射强度都要远大于5G信号的强度。
因此,如果担心电磁辐射,我们更应该远离太阳和灯光而不是手机辐射。
电磁辐射与癌症的流行病学证据
虽然,从理论上来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电磁辐射,诸如手机、微波炉、信号塔等等,无法造成DNA损伤,因此不会致癌。
但是,或许其中可能存在人类尚不了解的机制导致了癌症的发生。因此,为了更好地证明这些电磁辐射与癌症的关联,还需要流行病学调查介入。
首先是,13个国家联合进行的INTERpHONE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了2708例胶质瘤和2409例脑膜瘤患者与相匹配的对照组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手机使用与脑癌风险增加没有关系。
同样的,一项来自丹麦的队列研究,对所有30岁及以上丹麦人的手机使用情况和癌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无论使用手机多少年,均与癌症发生没有相关性。
此外,包括英国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瑞典等多个国家的小型流行病学调查等等都未发现手机与癌症相关性。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过去20年里,人们对于手机是否致癌进行了大量研究,迄今为止,并未发现手机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
总体而言,目前无论是从理论分析还是流行病学调查来看,手机、5G信号等对于人体都是安全的。因此,我们日常生活中没有必要对这些常见的电磁辐射太过抵触。
当然,目前人类大规模利用手机也只有近10年的时间,相比之下癌症的发生可能需要数十年之久。因此,未来科学家还需要对手机与癌症的相关性进行持续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