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北方部分地区出现初霜冻 霜、霜冻、冻害区别

发布时间:2019-12-24 15:34来源: 未知
9月中旬以来,北方许多地方秋意渐浓。受冷空气影响,9月10日至19日,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北部陆续出现霜冻,初霜日接近常年或偏晚1天至7天;霜冻主要发生在草原森林区及其边缘部分地区,对分散种植的大豆、玉米有不利影响。17日至19日,黑龙江松嫩平原北部陆续出现初霜冻,初霜日较常年偏早1天至7天,作物灌浆成熟速度下降,发育期推迟;21日至22日,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黑龙江西北部、河北北部出现1天至2天霜冻天气,但此时大部作物已接近成熟,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小。
 
  霜、霜冻、冻害的区别
 
  霜冻是指植物生长季节里气温降到0℃或0℃以下而使其受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秋、冬、春三季都会出现。每年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初霜冻,也叫早霜冻。
 
  霜和霜冻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通常,当地面或近地面空气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就在地面和地面物体表面直接凝华成白色的像冰屑一样的晶体,这种结晶物就叫做霜。霜本身对农作物并无直接影响,但结霜时的低温却会引起农作物冻害。
 
  冻害是农业气象灾害的一种,即作物在0℃以下的低温中使体内结冰,对作物造成的伤害。冻害分为作物生长时期的霜冻害和作物休眠时期的寒冻害两种。
 
  不管是否有霜出现,当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都叫霜冻。对于霜冻的理解,关键在于“冻”,而不在于“霜”。因为有霜出现时,如果环境温度不太低,或者作物抗寒能力较强,作物也可能不会受到冻害。相反,没有霜出现时,农作物并不一定不受危害。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热带、亚热带喜温作物在温度并不很低的情况下就会受到冻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空气中水汽太少,温度虽然已经降到0℃以下,但却没有生成霜。
 
  总之,霜冻并不是因为有霜出现才对农作物产生冻害,而是出现霜冻时气温低于农作物所能耐受的最低气温限度,从而使农作物受害。
 
  初霜冻的形成以及各地日期要受纬度和地形的控制
 
  霜冻的形成主要受冷空气活动影响。从气象条件来说,秋季受冷空气的影响,气温会出现骤降,当降温至0℃或0℃以下,导致霜冻形成。对于作物来说,当其未成熟、抗寒能力较弱时,气温骤降就容易受到冻害。
 
  我国各地初霜冻出现的日期也大不相同,主要受纬度和地形的控制,呈从北向南、从西向东推移的空间分布。东北地区中北部、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由于纬度较高,受冷空气影响较早,初霜冻出现最早,一般出现在9月中下旬。其中,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新疆阿勒泰地区最早出现在9月上旬,局部甚至出现在8月下旬。
 
  东北地区南部、华北北部和西部、西北地区东北部、新疆中部和东南部一般出现在10月上中旬;华北南部、黄淮大部、西北地区东南部一般出现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出现在11月中下旬,江南中部和西部出现在12月上旬;江南南部、华南北部初霜在12月中旬,华南南部初霜在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
 
  西南地区、新疆天山山脉、青藏高原等地形复杂的山区、高原,初霜出现的时间除受纬度影响外,还受到地势高度变化的影响。一般海拔越高、纬度越北,初霜冻出现的时间越早,如新疆天山山脉海拔较高的地区9月上旬已有霜冻出现,西藏东南部霜冻一般出现在10月。
 
  近年来,初霜冻出现时间呈偏晚趋势,主要是受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