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雪量&积雪深度,傻傻分不清!
发布时间:2019-12-23 17:51来源: 未知不是说“暴雪”么?
为啥有的说毫米,有的说是厘米?
说几十毫米的
还没有鞋底厚吧,你们一定是搞错了!

难道真是咱们气象部门弄错了?
当然不是啦!

降雪量与积雪深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1
以毫米为单位的说的是降雪量
2
以厘米为单位的说的是积雪深度
这两者究竟有何不同呢?
气象部门预报中所说的雪量大小主要是用“降雪量”来衡量: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毫米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3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毫米或积雪深度达3厘米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6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5~10毫米或积雪深度达5厘米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毫米或积雪深度达8厘米的降雪过程。
大暴雪:24小时内降雪量20~30毫米的降雪过程;
特大暴雪:24小时内降雪量30毫米以上的降雪过程。

降雪量
“降雪量”是气象人员用标准容器将12小时或24小时内采集到的雪融化成水后,再用量杯测量得到的数值,以毫米为单位。
实际上,在气象学中,把从天上云里降下来的雨水(液体)和雪、冰雹(固体)都称为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水深)。它是按从天空降下的雨或雪、雹等融化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地面上的深浅来计算的。
积雪深度
“积雪深度”是指从积雪表面垂直向下到地面的实际积雪厚度,以厘米为单位。
气象学中,测量地段一般选在气象观测场附近平坦、开阔的地方,或着有代表性的、比较平坦的雪面。测量过程必须在下雪时定时测量,直至下雪结束。
而且,但并不是每次下雪都要测量积雪深度,只有当气象观测场周围视野的地面被雪覆盖超过一半时才需要测量积雪深度。
所以说,降雪量并非积雪本身的厚度,“积雪深度”和“降雪量”是两种不同的测量降雪大小的方法。
可是,既然都能测量降雪大小,为什么气象部门要选择“降雪量”作为衡量雪量等级的标准呢?
这是因为与“积雪深度”相比
“降雪量”更加标准、更加准确
因为每次降雪的雪花含水量可能不同
温度条件也可能不同
这就可能造成相同的降雪量出现不同的积雪深度

最后交给大家一个小技巧,如何在“降雪量”与“积雪深度”之间轻松转换
降雪量与积雪厚度全国平均情况是1mm的降雪量约产生0.75cm积雪,但是这个比例并不固定,而是随着雪的干湿程度有所变化,如果雪花松软,湿度小,容易形成较厚的积雪。而雪的干湿与温度直接相关,温度越低产生的积雪越多,像1mm降雪在北方可产生1cm的积雪,而南方可能只有0.5cm左右的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