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气象科普应当属于气象服务的范畴

发布时间:2019-12-23 17:47来源: 未知

科学普及算不算一种服务?一直以来,在各地的科普实践中,这个问题经常困扰着不少一线科普工作者。就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智慧气象服务创新大赛决赛上,这个问题再次成为争议的焦点。有评委明确提出,气象科普创新非气象服务创新。

那么,科普究竟算不算得上服务范畴呢?

我们知道,完成任务不是“服务”,只有产生效果才是“服务”。以气象领域为例,气象服务并不只是把预报或者服务产品分发出去就万事大吉,最终服务到位不到位,还是要看效果。那么服务由谁来“落地”、效果由谁来保障呢?从国内到国外多年的实践中,科普绝对算得上那个“加分项”。

暴雨来临之前,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发布出去后,如果老百姓不知道如何躲避灾害,那么气象服务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雷电预警发布后,如果老百姓仍然沿用错误的方法躲避雷电灾害,导致不幸受伤甚至死亡,那么气象服务自然也拿不到“高分”。由此说开去,各类气象服务如果没有良好的气象科普让服务落地,效果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事实上,当我们翻开气象服务产品、打开服务类公众号时就能发现,科普与服务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寒潮来临前,各级气象部门会在气象服务产品中重点提示当地应该防范的内容,如注意人畜保暖、预防感冒、加固设施农业、注意道路交通安全等;当灾害性天气可能出现时,不少气象服务类公众号会第一时间利用图文解说的方式告诉大众,该类灾害性天气的形成机理、条件,特点、危害、防范重点等。这都是很好的气象科普,也已成为气象服务不可获缺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论述深刻地诠释了科普与科研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为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活动提出了理论支撑和明确要求。当我们聚焦气象领域时也会发现,气象科技的发展会让气象服务的质量更加优质,而气象科普工作的开展则会让气象服务的效果更加显著。

因此,让气象服务真正落地、切实发挥作用,离不开科普工作者用权威、全面、准确、通俗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回应社会关切、普及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