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发布时间:2019-12-21 16:03来源: 未知
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人类进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已成为气候变化的事实,它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气候和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为了让人们全面了解并关注气候、气候变化和气候系统问题,迎接中国气候大会的召开,从本期开始,本版开辟“关注气候变化”专栏,将连续刊登关于气候、气候变化和气候系统的报道或专家的文章。
 
  全球气候变化的由来
 
  天气和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天气是大气的短期状态,气候是大气的长期状态。因此,大部分人关心的是每天的天气如何,但也有一些人,如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者以至农民、渔民等,除了关心每天的天气外,更关心全年的气候状况。对人类来说,天气具有战术性和行动性的意义,气候则具有战略性、规划性的意义。气候状况的变化对人类影响更为剧烈,气候条件是人类自然环境中最为敏感、最为脆弱的一部分。
 
  从时间尺度看,气候变化分为三类,即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近代的气候变化。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属于近代的气候变化问题,时间尺度是从几十年至上百年。这种尺度的气候变化除了考虑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要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对由自身活动所导致的气候变化的认识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6年,瑞典科学家阿列纽斯估算了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产生的效应,对燃烧煤等化石燃料可能改变地球的气候做出了预测估计,提出了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5.0℃—6.0℃。1940年,英国科学家克琳塔也计算了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所增加的二氧化碳的增暖效应。1957年,美国科学家瑞威拉等首次发表了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可能产生气候变化的论文。1979年,主要由科学家参加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宣言提出: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今后仍像现在这样不断增加,则气温的上升到本世纪末将达到可测的程度,到下世纪中叶将会出现显著的增温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上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推动各国政府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例如,1985年,奥地利菲拉赫会议提出,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浓度以现在的趋势继续增加的话,到21世纪30年代,二氧化碳的含量可能是工业化前的2倍,并提出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情况下,全球平均温度可能相应提高1.5℃—4.5℃,并将导致海平面上升0.2—1.4米,同时提出评估未来气候状况是一项紧迫的任务。1988年,加拿大多伦多会议则提出地球的气候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迅速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人类不断扩大能源消费等活动造成的,将对世界经济发展、人类健康等诸多方面带来重大的威胁。这一会议向全世界警示:人类正在进行一场遍及全球的、无控制的试验,这个试验最终可能产生的是仅次于一场全球核战争的恶果。
 
  对于上述呼吁,有关国际组织给予了积极响应。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评估气候与气候变化的现状、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并提出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1988年12月,联合国大会第四十三届大会通过了《为人类当代和后代保护全球气候》43/53号决议,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问题采取必要和及时的行动。1990年10月,由各国政府官员和科学家参加的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通过了部长宣言和科学技术会议声明。会议认为当时已有一些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方法,可供各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提出制定气候变化公约。1990年12月,联合国大会第四十五届大会决定设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以此进行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公约谈判。1992年5月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通过了这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153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正式签署了公约。1997年12月11日公约《京都议定书》正式通过,第一次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方式,为发达国家规定了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义务。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全球平均气温改变,使全球气候的格局也会随之改变,出现许多反常的气候现象,对地球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如农业产量、水资源分布以及人类健康状况,将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例如,造成一些地区旱涝频率增加,反常天气增多,自然灾害加重;中国北方一些地区由于蒸发加大,或降雨减少,河川径流量相应减少,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再如,由于海水变暖后膨胀和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相应升高。目前中国的上海、天津和广州等大城市,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等原因,地面正在逐渐下沉。海面上升,地面又沉降,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低平海岸被海水淹没,海水倒灌,以及在洪涝期间洪水下泄更加困难等等。
 
  如果气候变暖太快,许多生物物种就会因对气候不适应而退化,甚至有些物种可能灭绝;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中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可能更加干旱,使本来已经严重的荒漠化进程加速。
 
  当然,气候变暖对各国和各地区利弊不一。对中国来说,也不全是坏事。比如,中国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变暖,作物的生长期延长,只要水分有保证,对粮食的稳产、高产是有利的。但从总体上看,当前应该更多地考虑气候变暖对人类21世纪可持续发展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
 
  对付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是要减少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人类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因此,控制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需要减少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
 
  从长远来看,各国都希望保护气候,使自己免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灾难,相反从近期来看,谁都不愿意自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影响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希望其他国家采取行动而自己受益。实际上,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活动中,既存在着保护全球气候的国际合作,也存在着各个国家利益集团间极其尖锐和复杂的国际斗争,其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尤为突出。
 
  1990年统计,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20%,但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却占全球总排放的75%。如果仔细计算发达国家过去温室气体排放的话,发达国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贡献已达88%。基于这些事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注意到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社会和发展需要。《公约》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要带头遵循公约的目标,制定国家政策并依此采取相应措施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回复到1990年水平;同时还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资金以支付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所需要增加的费用,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促进和方便技术转让的进行。《公约》还规定,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承担编制温室气体源和汇国家清单的义务,制定并执行包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国家计划,并向缔约方会议提交有关履约的信息。《公约》还强调,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对这些义务的履行程度取决于发达国家履行其在资金和技术转让方面所承担义务的程度,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
 
  减缓气候变化影响迫在眉睫
 
  保护全球气候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做好国内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协调,1990年2月,中国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负责有关气候变化和气候公约的工作,下设四个工作组分别处理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影响评价、经济分析和国际公约谈判等事宜。1998年5月,中国重新组建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
 
  中国积极参加了气候变化领域国际活动。1992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上签字。1992年12月7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上批准加入公约,中国是第十个完成公约批准程序的国家。
 
  中国在发展经济时注意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已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今后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在许多方面积极采取保护全球气候的行动,如提高能源效率、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森林覆盖面积、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些行动和措施获得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称赞。
 
  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引起气候变化也有多种原因,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科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同中国人口问题相似。眼前看,问题不大,没有紧迫性,但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积累,问题就会慢慢地严重起来,到时候再采取行动为时过晚。从这一点看,不仅对当代人,而且对后代人,发达国家确实应该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作出表率。可以讲,保护全球气候的历史正在翘首以待发达国家能采取切实而有效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