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气候的急剧增暖趋势引人注目

发布时间:2019-12-21 15:57来源: 未知
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正在明显上升,1980、1981、1983和1987年这四年都达到近130年来前所未有的高值,80年代全球平均气温已升至有实测气温资料以来的最高峰,有一种说法是这些暖年主要受短期气候振动——厄尼诺海洋异变的影响,而不一定是大气中CO2含量增多的温室效应。的确,上述4年中除1981年外,其它三年都属赤道太平洋信风偏弱的准厄尼诺年,即在上述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水温的异常偏高会通过垂直经向环流向中高纬输送较多的热量和能量,从而使全球气温偏高,然而不久前,英国气象厅报导说1988年是比1987年更热的一年,而1988年已不是准厄尼诺年,该年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水温比常年偏低,但该年夏季连续三个月,北半球所有纬圈的平均气温却一致呈现出偏高趋势。就此看来,近年来全球气温的升高可能和大气中C02等含量增多的温室效应有着更密切的联系。
 
  我国冬半年北方的增温趋势正趋向从未有过的高峰,到1986年为止的近20、30年来,淮河以北的我国北方明显的冬暖,1986年以来的连续三个冬季,北方冬暖趋势有增无已,在1988—1989年达到创记录的高峰;东北的东北部和新疆西北部竟比常年偏高4—5度;我国整个北方从去年10月到今年4月都明显偏暖,这是有资料以来没有先例的。
 
  明显的增暖由我国整个北方发展到南方。如1987年1—2月,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各省共有30余个台站出现了1949年以来的月气温最高值,南京2月10日的最高气温为25.8度,达到了1905年有资料以来的同期最高值。
 
  英国琼斯曾计算了近20年(1967—1986)北半球各地气温的演变趋势,发现最大的增暖出现于高纬大陆区并南伸到我国北方,他认为这反映了大陆中高纬区对温室效应最为敏感。早在1975年,美国学者施奈德在考虑火山尘和太阳活动两者对太阳常数综合影响的基础上,计算出的1600——1970年的全球平均气温演变状况和实况很接近,在加入了大气中C02含量逐年增多的因素后,计算出80年代将出现显著的增温现象,这和现在的实况十分相似。
 
  最近,汉森等8位美国学者在1988年地球物理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用哥达德空间研究院三维模式预报的全球气候变化,考虑了大气中CO2及一些重要的痕量气体逐年增长的趋势、大气气溶胶等对太阳辐射的影响以及大尺度海——气作用的特点,计算表明在1958—1985年期间并未出现显著的增暖现象,但从80年代后期开始到整个90年代,全球平均气温将超过50年代的三个标准差的水平,这就十分显著了。显著的增暖区将最早出现于低纬海洋、中国、亚洲内陆以及两极附近,从算出的逐年7月全球气温距平看来,我国夏季的气温也将逐步增暖,到2000年,全国都处于1度以上的正距平区。
 
  抑制这种气候急剧增暖的因子是有的,从自然因素看,大规模火山爆发后,喷上平流层的火山气溶胶会通过减弱太阳短波辐射,使地面变冷,因此如在最近几年再出一次象1982年4月初厄尔奇冲(墨西哥)火山那样规模的大爆发,全球平均气温就会在爆发后明显下降数年,然而除非接连出现大火山爆发(这种出现机率是很小的),否则C02和其它痕量气体与年俱增的温室效应仍将会使气温明显升高。
 
  从道理上说,人类是能够抑制这种急剧增暖趋势的,全世界应尽量设法减少C02和其它痕量气体的排放,从前述的模式计算来看,如在90年代急剧减少CO2和痕量气体的排放,那么全球气温的上升趋势将在2000年以后逐渐中止。
 
  无论如何,一个严峻的事实已摆在面前,即至少在2000年前,气候正以未曾料到的速度显著增暖,上述的模式计算表明,在今后20—25年内,全球平均气温的增长将超过1度,这将是最近数千年内间冰期中最大的增暖,我国冬半年的增暖还会超过此幅度,这种增暖趋势且有从北向南、从冬到夏传播的动向。淮河以北的干旱问题将显得十分突出。
 
  气候增暖对我国各地的影响将是十分广泛的,许多问题我们目前可能还未认识到,就气象预报领域来说,制作中,长期预报将显得更为困难,我们将面临许多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大气环流型,环流的前后承继关系也将发生明显变化,所有伴随增暖出现的问题也将陆续来临,这对我国气象事业将构成一个新的巨大挑战,当然,也不用惊慌,海洋巨大的热容量仍会对突变的气候产生镇定作用,这仍然会给我们留下一段时间,我们可充分抓住时机,为国家多出谋划策,贡献出全部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