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气候干旱导致唐朝灭亡”一说没有道理

发布时间:2019-12-19 14:28来源: 未知
最近,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一项最新研究认为,中国历史上辉煌的王朝——唐朝由于古季风的改变而致其逐渐衰亡。”随后几天,“气候干旱导致唐朝灭亡”一说在网络媒体上迅速传播,记者仅在网络搜索工具GOOGLE上键入“气候干旱导致唐朝灭亡”关键词就得到了94500项相关信息,有媒体甚至称这是历史研究的新题解。
 
  那么,唐朝中后期的气候实况和气候特征究竟是什么样的?那个阶段古季风期异常是否真的引起了连年长期的干旱?干旱等气候因素与人类文明进程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中国的气候专家如何看待“唐朝衰亡气候新解”这样的结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我国古气候研究专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张德二研究员进行了一次专访。张德二认为——
 
  张德二,女,1943年2月生,研究员,九三学社社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政协委员。1965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6-1988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修。
 
  历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委员。国家气候中心原首席专家,中国第四纪科学委员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研究,在历史气候变迁规律,高分辨气候序列和气候图复原、古环境演变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气象局科技奖等。执笔之一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
 
  新闻回放
 
  来自德国波兹坦地学研究中心的一个科研小组在2007年1月4日出版的英国科学周刊《自然》上撰文指出,他们通过对中国广东雷州半岛湖光岩玛珥湖提取的钻孔岩心进行研究发现,在过去15000年里,有三个时期的冬季季风很强,前两个时期是在冰河纪,而后一个时期大约在公元700-900年间(中国唐朝出现的时段在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的近三百年间)。这个研究小组进而认为,最终造成盛唐衰败的是长达150年的长期干旱和夏季少雨的气候因素,因为连年干旱造成谷物歉收,激起农民起义,并最终导致唐朝在公元907年灭亡。
 
  “公元8世纪中期气候转冷”不是最新发现
 
  张德二告诉记者,她1月5日读到发表在《自然》上的原文,对研究中的测量数据及得出的“公元8世纪中期气候转冷”结论表示认同,认为该研究很出色,细致分析了从广东玛珥湖钻取的湖泊沉积岩心的磁化率和钛含量变化,推断出公元700-900年时的冬季季风很强,这是相关研究工作取得的一个很有意义的结果。不过,中国学者早已在十多年前就从历史文献记录研究中得出“唐朝后期气候转寒、寒冷事件频频发生”的结论,这次德国科研人员的这个研究结论印证了中国历史气候的研究成果,这令人高兴,因为古气候的变化需要从不同的研究途径、多方面的证据来给予确认。由中国历史文献记录得出的结论,亟须与其他的代用气候数据(从树论、冰芯、沉积物等得来的)相互对比,每次得到的印证都会令双方鼓舞。
 
  德国人推论的唐朝冬季季风强——“长期干旱和夏季少雨”与中国历史气候的研究结论不符
 
  气候转寒是否意味着夏季一定会少雨干旱呢?事实上,中国学者早就对中国历史上寒冬与夏季降水的关系、旱涝和冷暖记录做过研究分析。张德二1983年发表的论文指出,根据1470-1979年近500年的气候分析发现,寒冬往往对应于夏季多雨,而不是干旱。目前也没有研究指出唐朝时期是和这一规律完全相反的。从历史气候实况记录来看,唐朝后期冬季季风强时的严重寒冷事件(如春秋霜冻、大雪严寒、苏北海岸结冰等)发生的年份相应的夏季大致是多雨的。
 
  德国人指出的唐朝后期夏季少雨、长期干旱,与中国历史气候实况不符
 
  德国人最终得出的“长期干旱和夏季少雨”的结论不符合中国的历史气候实况。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中国处于季风区,降水的变率很大,降水区域差异和年际变化很大。就总的状况来看,中国唐朝时的气候仍然呈现出干湿交替出现的特点。根据中国气候专家掌握的历史气候记录,唐朝时期不同阶段的干湿特点,具体地可划分为:公元711-771年的多雨时段,公元771-819年相对干旱期,公元810年以后又进入一个相对多雨时期。唐朝灭亡是在公元906年,其间正处于一个相对多雨期。所以,无论是德国人的研究结论还是英国广播公司新闻中讲到的,从公元700年以后,冬季季风加强,中国长期的持续的严重干旱,使得夏季少雨,造成了严重的大旱灾,这样的论断与中国的气候实况是不符的。
 
  气候因素与人类文明进程之间有重要关联,应深入分析
 
  张德二认为,气候因素与人类文明进程有着重要的关联。比如明朝时的气候条件不好,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社会不安定,这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气候因素不一定总是文明兴衰的决定因素。同样的,清朝康熙年间的气候条件也不好,但它并不影响康熙王朝出现繁华盛世。这次德国科研人员从湖光岩岩心芯得出的气候代用记录如果用来代表华南的气候变化是比较合理的,但用它反映中国大范围长期干旱,则依据不足;此研究提出唐朝中期强冬季季风造成连年干旱以致饥荒,最终导致唐朝灭亡的论断不仅与历史实况出入,推论也牵强,其实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和其后的战乱是很损耗国力的。这方面的问题很复杂,涉及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状况、民族渊源、环境变迁、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确实值得学者进行深入的探究。
 
  张德二告诉记者,近几十年来,包括中国专家在内的许多学者都做过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的研究指出重大的气候变化造成文明的衰落和历史的中断。这类研究做得有根有据,有史实根据,有气候学的成因分析,如美国R.Bryson教授有关曼锡尼文明衰落等的研究等。总之,气候因素与人类文明进程之间的关联尚需科学家们做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而不是简单的概念化的推想。
 
  中国的历史没有中断过,历史文献记载很丰富,延续三千年的历史文献气候记录提供了气候的时间、空间演变方面的详细信息。它可以与多种代用气候资料(取自树木年轮、冰芯、湖泊沉积物等多种测量数据)互相补充。这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贡献的科学财富。张德二认为,在讨论中国历史上的气候问题、社会问题时,这笔科学财富应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