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气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12-18 21:46来源: 未知咱们已经学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内迁以及中原人口迁移、江南地区开发,课文说的主要是由于人的原因导致战乱从而引发人口迁移。其实,古代气候也一直在变,气候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南迁以及中原人口迁移,甚至引发了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战争。注意:气候变化只是一个因素之一,绝不是决定性作用!
今天给大家看一个有石国鹏老师在北京四中任教时的讲课视频,内容有趣生动,旁征博引,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个人也很喜欢石老师的讲课风格。看完了我再简单的补充总结一丢丢~
看了这个视频,相信大家能够了解一点古代的气候知识。接下来我再补充一点:
1、《尚书·禹贡》曾经把天下的土地分为九等,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被认为是上上等,而南方长江流域的土地被评价为下三等,由此也可见,南北的差异。
2、介绍一位气象学家:竺可桢,他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就是下面这位:
竺可桢先生(1890.3.7-1974.2.7)
竺可桢先生把中国五千历史的气温变化分了八个时期(四个温暖期、四个寒冷期),分别是: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第二个温暖期:两汉
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唐朝
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
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
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
咱们再看一个中国古代气温变化图:
再对应上文说的温暖期和寒冷期,我们会发现在气温急剧变冷的时候往往是少数民族和中原发生冲突甚至是战争的时候。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明显。
“虽然在过去两千多年,我国大多数朝代的垮塌与低温区间的对应现象并非一种偶然的巧合,但我们不能就此断言,朝代的兴衰完全就是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历史进程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气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由于封建王朝自身政治上的腐败,加之低温导致的粮食歉收、造成饥饿,最后可能引发农民起义和战争,导致朝代更迭。在寒冷时期,草原牧场向南迁移也会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南迁。
——《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更迭规律》
当气候变得寒冷的时候,北方的草原不够茂盛,游牧民族只能南迁去气候温和、更适合放牧的地方。没办法,人要吃饭牛羊要吃草,只能搬家咯。问题是少数民族往南迁徙正好是汉族人生活的的中原地区,也是因为此才容易和中原的汉民族发生冲突。不巧的是,因为气候变得寒冷,中原地区的庄稼貌似也不使劲长了,就容易引发饥荒,自己都不够吃的更何况还接济少数民族(或者被少数民族抢)大荒之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如果你“运气”够好碰上几个奇葩皇帝胡作非为的话,天灾加人祸,社会不动乱就怪了~
还好天无绝人之路,在大环境变冷的情况下,原来异常湿热的南方也变得温暖宜人,给了中原人一条通往江南的路,从而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说道江南的开发,上一篇文章忘了把总结的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放上去,在这里就补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