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全球变暖致使暖冬频繁出现

发布时间:2019-12-18 15:22来源: 未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已为世人所关注,我国也从80年代中期开始明显增暖,至今已有20多年。暖冬、冷冬是一个气候概念,如果整个冬季(12~2月)全国(某个地区)大部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明显偏高,称之为暖冬;反之,冬季大部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明显偏低,则为冷冬。冷暖交替是气温时间演变的正常规律,地域差异是气温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因此,暖冬期间出现短时间的寒冷和冷冬期间出现短时间的温暖,大部地区偏暖局部地区偏冷和大部地区偏冷局部地区偏暖,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暖冬是一种气候异常现象,它的频繁出现会对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影响。暖冬有利于节约能源,为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建设、大棚蔬菜和南方一些地区农作物的生长以及人们的户外作业、户外活动和外出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暖冬还可促进有些晚播作物弱苗的生长,使苗情得以转化。但暖冬也会造成气温明显偏高,蒸发量增大,不利于土壤保墒,使干旱加剧,对冬小麦生长和春播春耕不利;气温持续偏高,促使北方冬小麦旺长,南方油菜旺苗,抗寒能力降低,赶上春季低温就容易受冻害;持续温暖的气候条件使有些地方作物生长过快,将会影响产量;暖干天气,再加上多大风,容易诱发森林火灾,需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温暖天气,会使病菌、病虫滋长蔓延,引发病虫危害;气温高,雨雪少,空气干燥,容易流行传染病。
 
  暖冬的频繁发生并非偶然,它与全球变化和海洋、大气等因素的关系异常密切。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变化的因素非常多,有自然方面的,也有人为方面的;有地球系统内部的,也有地球系统外部的;有大气圈,也有海洋圈、冰雪圈等,而且这些因素的作用不完全一样,有的是直接作用,有的是间接作用;有的起主要作用,有的起次要作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着我国冬季的冷暖变化趋势。
 
  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温在近100年大约上升了0.74°C,近50年增温幅度更为明显。我国长时间的暖冬气候就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大量证据表明,火山活动频繁,会引起气温下降;火山活动减少,有利于气温升高。据统计,在暖周期中强的火山爆发要比冷周期中少一倍。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情况下,我国常常出现暖冬气候,1951年以来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年份中70%以上我国是暖冬。相反,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发生拉尼娜现象时,我国往往出现冷冬,1951年以来发生的拉尼娜事件有80%的年份我国为冷冬。
 
  西伯利亚大陆是亚洲高纬地区的一个巨大的冷库,如果欧亚大陆冬季积雪多,有利于西伯利亚一带冷气团的堆积和西伯利亚冷高压的发展南下,常使我国出现冷冬气候。但如果欧亚大陆冬季积雪少,则不利于西伯利亚冷气团的加强,使南下入侵我国的冷空气势力减弱,我国容易出现暖冬气候。
 
  东亚冬季风代表北方冷空气势力的强弱,也是导致我国冬季冷暖变化的直接原因之一。冬季风弱,意味着我国容易出现暖冬;反过来,冬季风强,意味着我国容易出现冷冬。
 
  位于我国东南部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一个暖性的高气压,它的强弱也直接影响到我国冬季冷暖。当这个高压强大时,有利于南方温暖气流向我国输送,我国常常出现暖冬;反之,当它比较弱的时候,则不利于南方温暖气流向我国输送,我国往往出现冷冬。
 
  我国气温存在着大约30年左右的冷暖交替的阶段性变化趋势,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冷周期,20到40年代为30年左右的暖周期,50到70年代又为30年左右的冷周期,80年代后又转入一个暖周期。在暖周期里暖冬比冷冬出现的几率要高得多,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变暖以来,我国冬季70%以上的年份是暖冬,暖冬的频繁出现与这个时期全球持续增暖、火山爆发减少、厄尔尼诺事件频发、欧亚大陆冬季积雪偏少、东亚冬季风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的阶段性特征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就是这一时期我国频繁出现暖冬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