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农业生产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发布时间:2019-12-18 15:13来源: 未知
  6月30日至7月1日,来自全国各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的近100名专家、学者齐聚重庆,参加由重庆市科委、重庆市气象局、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联合组织召开的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研讨会,在研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措施。“农业生产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则成了此次研讨会的热点问题。
 
  尽早采取适应行动开展大范围适应实践
 
  “气候持续变暖,灾害增多,防灾减灾已经成为紧迫任务,为避免或延迟‘人为危险气候’的出现,要尽早采取适应性的行动。”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林而达指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今后20年至50年间的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超长期的粮食安全。
 
  林而达强调,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适应评价,而且要通过示范开展大范围的适应实践。中国仍有条件在2050年之前,在发达国家的帮助下,尽快提高科技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清除,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保护气候做出贡献。
 
  调整农业结构布局减轻气候变暖不利影响
 
  “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对我国生态系统的影响尤其突出。”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许吟隆应用RCM(区域气候模型)情景,描述了一种未来世界发展的可能性,评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重庆市气象科研所高工高阳华建议根据气候变化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避开或减轻不利影响,如: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动态区划,改革耕作制度,调整作物布局,以适应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的新变化,减轻气候变暖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要重视对有利变化的利用,比如要尽可能利用气候变暖对部分地区、部分时段带来的有利影响,这对气候复杂的山区尤其重要。
 
  林而达也提到了作物结构调整,并提出了一些适应气候变化的应用技术,如草原喷灌、冬麦北移西扩等。
 
  采取综合配套技术提高抵御灾害能力
 
  高阳华建议根据气候及气象灾害变化趋势研究与气候特点相适应的栽培技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引进、培育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加强作物气候生态研究,准确掌握各种农作物新品种对气象条件的需求,加强气候变化及气象灾害变化趋势研究,提前预知未来气候趋势及其可能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为从容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利条件。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袁得胜研究员在总结重庆农业抗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避、减、防为主的应对策略,并针对农业抗旱提出了实施以早制旱、以多制旱、以旱制旱、以水制旱、科技制旱的“五制”措施。
 
  改善中国农村环境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气候影响研究中心研究员高庆先认为,要从改善农村环境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目前农村环境有许多问题需要综合治理,为此高庆先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全社会的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畜禽粪便的管理和利用,加强农户沼气利用、管理服务;推广作物稭秆还田,开发利用稭秆、稻壳发电或制造燃气用于生产、生活中;贯彻执行国家出台的“禁塑令”,引导农民正确使用和管理好农用塑料制品,以免造成白色污染;增强全社会的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农民群众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等等。
 
  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推广农村使用沼气
 
  沈阳农业大学谢立勇博士指出可以从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保水减排方面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秸秆还田、地膜覆盖、少耕免耕、一次性施肥(底肥)都是很好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研发高效利用技术,加强政策引导和成本管理,科学决策水资源分配,大力推广成效明显的节水灌溉模式,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高庆先则十分鼓励沼气池在农村的推广利用,认为使用沼气可减少对化石燃料和电能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发酵产生的沼渣可以代替常规化肥,减少化肥中二氧化氮的排放。比如甘肃省到2008年累计建成农村沼气使用户31万户,相当于年开发183万吨的标准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