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陕西粮食生产能否承受其重?

发布时间:2019-12-18 14:49来源: 未知
  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新寨村农民老张头正在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里翻地,一边将硬土疙瘩敲碎一边向记者嘟囔着这几年“老天爷”不照顾,收成不如往年。同样,在汉中市西乡县沙河镇的农民老李也向记者抱怨着今年几场暴雨和冰雹给村里水稻带来的损失。
 
  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对天气的敏感度越来越高,但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偶尔的“老天爷发威”。
 
  气候变化,导致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频频发生以及部分敏感农作物减产,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春季物候期提前越冬作物种植界北移
 
  陕西省是我国小麦主要产区之一。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春季物候期普遍提前。受“暖冬”影响,小麦常常发生“冬旺”现象,甚至“反季节”拔节,而夏季的干热风又使小麦“青干”,从而造成严重减产。2006年至2007年,陕西省出现明显的暖冬,越冬作物冬前封行,冬季普遍旺长,长势虽然总体较好,但到第二年返青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已受到潜在的影响,加之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发生,全省夏粮普遍减产,夏粮产量出现了近10多年来的最低值。
 
  陕西省南北狭长,跨越三个不同的气候带。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对陕西部分地区农业的影响有利有弊,多熟种植制度扩大的可能性有所增加,高纬度地区热量资源将有所改善,作物生育期延长,喜温作物界限北移,进一步带动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但是,在实际规划越冬作物种植北界向北推移时,极有可能发生若干年一遇的极端低温灾害,造成的损失不可预计。另外,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土壤水分的蒸散量加大,可利用水资源量将减少,这种热量资源增加的有利因素可能会由于水资源的匮乏而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而短期内对水资源的恶性透支,也会对粮食的长期安全构成严重影响。
 
  气候变暖粮食生产面临巨大压力
 
  近50年来,陕西省农作物受旱面积和成灾面积逐年增加,比例增大,从1996年至2006年的11年间,陕西省因旱农作物受灾面积年平均为1460.8千公顷,成灾面积年平均为641.0千公顷,旱灾成为对粮食生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
 
  同时,气候变暖使得大量农业病虫害安全越冬,导致农业生物灾害危害加重,这已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陕西省农业厅植保站站长车俊义称,几乎所有大范围流行性、毁灭性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流行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或与气象灾害相伴发生。
 
  据陕西省气候中心专家分析,从长期看,气候变化将可能导致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下降、不稳定性增加。从中短期看,气候变化将导致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水分亏缺、生育期缩短、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加大。
 
  科技为先多种手段应对气候变化
 
  近年来,陕西省气象部门采取多种科技手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首先,大力推进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18个国家级农业气象观测站,97个土壤墒情观测站以及232个涉及农作物、湿地、治沙植被、灾害等13大类53个观测项目的生态气候观测站,共同编织起了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网。其次,积极开展各项针对性农气服务,如制作发布《三夏专题天气预报》和《土壤墒情综合监测》,根据不同的天气条件和土壤墒情为全省夏粮收割和冬麦播种等农事提供合理化建议,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实施人工防雹增雨作业,有效化解雹灾旱灾。同时,陕西省气象局和陕西省农业厅部分专家多次研究讨论并向省政府领导提供建议方案。目前,陕西已连续5年取得粮食丰产丰收,这与当地气象部门积极采取科技手段服务粮食安全生产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