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开发气候资源打造清洁能源大省

发布时间:2019-12-13 15:52来源: 未知
  近年来,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到2000亿元以上,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还会进一步加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依靠科技进步,以科学发展观应对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趋利避害,高度关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充分发挥气象对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作用。
 
  甘肃地处大陆腹地,降水稀少。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301.8毫米,是全国年平均降水量的47%,是全球年平均降水量的38%。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甘肃发展的关键因素。地处内陆河流域的河西地区,年降水量更少,仅为30—180毫米。河西绿洲是甘肃省最主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在西部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工农业生产主要依赖灌溉,灌溉水源主要来源于南部祁连山区的降水和冰雪融水。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在过去的50年中,甘肃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8℃,高于全国平均值。气温升高导致了内陆河水资源发源地祁连山区的冰川退缩,雪线上升,蒸发加大,储水量锐减。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水量加大,河西地区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地下水的超采严重,已经造成该地区地下水位下降、生态退化、部分绿洲萎缩、沙尘暴肆虐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目前国家已在西北干旱区启动的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试点示范工程、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等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最新的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地区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山区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空中水汽有增多的趋势,这是非常有利的气候变化背景。及时利用当今最新科学技术和手段,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增加河西水资源的措施。开发利用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是提高当地大气降水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预计每年可增加降水3.7亿—7.4亿立方米,不仅能有效缓解甘肃水资源供需矛盾,还可以为内陆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
 
  科学证明,人工增雨作业能使季节降水增加10%—15%,投资效益比为1∶30。而甘肃由于凝结核不足等原因,空中水汽转化为降水的转化率低下,所以,设计和集成适合祁连山区人工增雨的系统技术,在该地区组织实施经过科学设计的、达到有效规模的人工增雨(雪)外场作业,最终形成长期稳定的人工增雨(雪)业务,将有效地改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对甘肃省甚至西北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对每个省来说都意味着必须共同承担我国的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和相关责任。甘肃虽然自然灾害严重,但是从清洁能源的角度而言,甘肃也是能源大省,资源储量十分丰富,除多个黄河梯度水电站和黄河各支流流域水电站的水能外,风能、太阳能的储量也位居全国前列。所以,大规模科学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甘肃省风能资源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增,40°N以北以及乌鞘岭、华家岭等高山地区,为风能资源最丰富地区,年平均风速在4米/秒以上,全年大风日数在50天以上,约占全省面积的23%;酒泉市南部,武威市北部,张掖市的山丹、民乐、金昌市、嘉峪关市是甘肃风能资源丰富区,占全省面积的24%左右;张掖市大部,武威市南部,甘南州西南部,定西地区北部,白银市、平凉地区北部和庆阳地区大部为风能季节利用区,年平均风速在2—3米/秒,风能资源虽不太丰富,但从有效风能密度和风速时数看,仍然有较大利用价值,约占全省面积的25%。甘肃河西走廊大部分地方是风能资源最丰富区、丰富区和可利用区,特别是河西西部的玉门、安西等地风能资源丰富,建设大型风电场条件十分优越。已建设成的玉门风电场自1997年投入运行以来,对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利用风能资源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并规划装机总规模10万千瓦。目前,为更充分、合理地利用风能资源,国家、地方和相关电力公司在河西规划建设发电总规模2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场。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中国气象局在全国开展了风能资源的普查工作,目的就是为了挖掘潜力,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利用我国的风能资源。
 
  甘肃省绝大部分地区空气干燥,云量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太阳能资源是甘肃又一个得天独厚的气象资源条件。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分布也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甘肃河西地区是我国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太阳能可利用年总天数大于280天。由于甘肃大部分地区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区或较丰富区,所以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优势明显。
 
  研究表明,甘肃省冬半年风大,太阳辐射强度小,夏半年风小,太阳辐射强度大,两种能源的分布季节正好相反,因此我们可以全天候地利用这两种清洁能源,在不同的季节,发挥不同的能源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