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优越性 多灾性 敏感性

发布时间:2019-12-13 15:47来源: 未知
  冬季中,我国盛行气流来自亚洲高纬内陆,寒冷干燥,使我国成为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从南到北,1月平均气温比世界同纬平均偏低5—18℃);夏季中,盛行气流来自南方海洋,给我国大部分地区带来了雨季,但海洋的凉爽作用仅及滨海二、三十公里之内,因而广大陆地又成为同纬度上气温比较高的地区(高原除外)。我国从南到北7月平均气温比世界同纬平均偏高0—4℃。这种“冬冷夏热,冬干夏雨”的气候特点在世界同纬度上是很极端的。确实,我国的不利气候条件是相当严重的。例如,由于冬冷期长,使作物生长期普遍缩短;由于冬温低,使我国各气候带较同纬各国普遍南移,而且在已经南移的气候带里还发生,温带中、北部地区不能生长温带水果苹果;亚热带最北部不能栽培亚热带指标植物柑桔;热带最北部热带作物橡胶等还经常受到冻害,等等。这种热量损失是极其巨大的。当然,我国也有很有利的气候资源,例如众所周知的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夏季风正好在气温最高的夏季中带来雨水,使热、水、光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等等。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正确权衡、评价我国气候优缺点,这些优缺点之间又有些什么关系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思索。
 
  一分为二看冬冷
 
  冬冷是否绝对的坏?不是。人们知道,冬冷可以冻死害虫,“瑞雪兆丰年”。解放后,东北、北疆发展了水下捕鱼,把渔业淡季变成了旺季;大兴安岭等常用冰道运输木材下山,又快又省力。不用说,没有冬冷,就没有了哈尔滨的冰雪艺术,冰雪运动……
 
  解放初,大军南下。北方人爱吃面粉,可是种下去的小麦第二年光长杆不结穗。原来,两广的冬天缺少一个必需的低温短日照的时期,使冬小麦不能顺利地通过春化阶段。后来改良了品种,我国华南终于成为世界上冬小麦南界最南的地方。
 
  当然,如果对冬冷仅仅作如此的认识,难免会有“自我安慰”以至“打肿了脸充胖子”的嫌疑。
 
  北方夏热有大用
 
  我国东北北部等地7月平均气温可比世界同纬圈平均偏高4℃,这是一笔巨大的热量财富。解放后我国正是利用这丰富的夏热,在新疆克拉玛依、吐鲁番等地区发展了棉花生产基地;在东北把水稻、玉米等种到了北纬50度左右,使东北成了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从而使我国喜热高产的粮棉作物分布界限之北,在世界上数一数二。此外,为了充分利用这丰富的夏热,目前北方农业生产还普遍采用间作套种,使宝贵的夏季光热水资源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同时施惠于两种作物,等等。
 
  我国气候既有大利又有大害
 
  诚然,夏热在北方是财富,但到了江南,虽然伏旱季节平均气温仅比同纬平均偏高1.5—2.0℃,已不仅使人热得难受,≥35℃的高温甚至连庄稼也嫌热了。不过,应该看到,江南的夏热主要是副热带高压控制的结果,而副热带高压正是我国夏季风雨带进退移动的动力。而正是夏季风雨带降雨,不仅给北方带来了雨季(同纬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同时也使包括我国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在内的东南亚、南亚地区成为世界同纬度回归沙漠带(约15—30纬度左右)上的“大绿洲”。遗憾的是,副热带高压及其前缘的夏季风雨带并不总是象钟表一样地准时进退的。因而,它的脚步一旦反常,往往会造成大范围的旱涝灾害。
 
  季风带来的气候敏感性
 
  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了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我国气候的大利大害就是这样同根而生的。若冬季风不调,我国出现大范围的各种严寒冻害或过暖冬天(也是灾害);夏季风若不调,则会出现大范围旱涝灾害(雨水不顺)。由于季风气候的特点,我国大部地区气候分布的梯度和气候变化的幅度很大,因而加大了局地气候的敏感性。例如,我国亚热带北部(江淮地区)在冬季风强的年份,实际上它们是暖温带气候,这就是武汉、合肥、南京等地尚不能栽培柑桔的主要原因。
 
  此外,夏季风雨带的不稳定性,不仅在它的边缘地区(西北地区东部),而且使我国整个北方地区年降水量的变率高达20—30%,甚至以上。而且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用水量还在急剧增长,使敏感性进一步加强。例如,大量抽取地下水的结果,使地下水位不同程度地大幅度下降,北方沿海地区发生海水地下入侵。如山东莱州市入侵面积已经过半,全市粮食总产量已从1979年的5.2亿公斤降至1988年的3.25亿公斤,莱州市所在的烟台地区小麦总产量已从过去全省15个地区的首位降至第14位。
 
  减轻气候敏感性需要多方面的措施,例如培育抗逆(寒、旱等)性更强的作物品种;更大规模地发展农田水利以及更充分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