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讲微观气候工程
发布时间:2019-12-11 15:12来源: 未知
微观气候工程是采用一定的建筑物,制造不同于外界而为人类所需要的小气候工程。温室、塑料大棚和地膜是当前农业上普遍应用的控制性微观气候工程。风洞、高压舱是工业上或医疗上常用的微观气候工程的例子。
用塑料大棚建成的农业工厂不但效益高,而且成本低。据统计,我国在塑料大棚中的蔬菜可以早熟30——50天,产量比露天种植的高出1倍以上。特别是农民利用塑料大棚发展庭院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在80年代中期对河北省庭院经济调查表明,其产值可达大田收入的十几倍至几十倍之多。辽宁省本溪市立新区思山岭乡农民王忠仁从1981年起在一座1亩地的日光温室里从事葡萄栽培,一年收三茬,并在地下40厘米深处种80平方米天麻,天麻地面种蔬菜,四周墙壁养殖木耳,全年收入超过两万元。
辽宁省统计80年代初期一个200平方米的暖棚的成本只有400元,每年可提高蔬菜产量9—15倍。
地膜覆盖技术比较简单。到1985年共10年时间,我国地膜覆盖面积从无到有,已经发展到3100万亩。地膜覆盖可提高耕作层(20厘米)地温2—4℃。地膜能防止蒸发,可增加土壤含水量4—10%。地膜覆盖的土壤疏松,有机质增加。1986年严重的干旱使山西省雁北地区粮食大幅度减产,但全区21万亩地膜覆盖的玉米,仅占粮田总面积的4%,但产量却占15%。
山西省寿阳县近3万亩玉米采用塑料膜覆盖,1986年亩产达486公斤。这年遇到了少有的春旱,4月份不覆盖地块蒸发量达189.7毫米,而覆盖地块只有99.4毫米,其效果等于增加一倍的降水量。
目前,国外还将塑料大棚和地膜结合在一起使用。白色地膜能反射太阳光,增强作物的光合作用,达到增产的目的。
此外,我国不少地方用塑料口袋盛培养基,生产真菌产品,获得了很大效益。塑料口袋放在保温的房间内,又能保温。用这样简易的方法可使银耳、黑木耳等提高几十倍产量。再如,当前宇宙航行把人带入没有空气的空间,就是依靠高密封的人工气候才能维持生命的。美国及原苏联还进行微型生物圈试验,使在空间不大的航天器上能够实现水和氧气、食物等生命必需物质循环应用,永不枯竭。可见,人工气候可以使人类逐步突破外界气候的限制,揭示了气候工程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