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埃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12-10 15:19来源: 未知
  国家气象中心气候监测组在1991年上半年,热带海洋和大气出现了一系列异常信号后,于8月19日在中国气象报上发布了“一次新的埃尔尼诺已经形成”的消息,下面就埃尔尼诺的变化谈谈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埃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思是圣婴耶稣,表示每年圣诞节前后秘鲁和厄瓜多尔沿海海水的增温现象。在正常年份,随着季节的变化,在圣诞节(南半球夏季)以后,秘鲁外海的海面温度便不再升高了,但有些年份会出现反常情况,海表水温不但不下降反而升得更高,明显地高出其季节平均值,而且这种反常趋势常可维持一年以上,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把这种反常现象称为埃尔尼诺事件,人们把出现埃尔尼诺事件的这一年称为埃尔尼诺年。如果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则称为反埃尔尼诺事件或反埃尔尼诺年。近年来发现,开始发生埃尔尼诺现象时,并不总是在圣诞节前后;海面温度的持续上升现象,也不总是首先出现在秘鲁沿海一带,也可能首先出现在热带中太平洋。因此埃尔尼诺(或反埃尔尼诺)的形成,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进一步研究表明,热带太平洋大面积水温升高或降低的异常现象并不是孤立的突发性的事件,而是有变化规律和先兆的,尽管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完全掌握这一规律。例如和埃尔尼诺现象相关的另一现象叫南方涛动。南方涛动是指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气压变化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在埃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太平洋海面气压下降,印度洋海面气压上升,南方涛动指数出现很大的负值;在反埃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印度洋海面气压上升,而南太平洋海面气压下降,南方涛动指数出现很大的负值,就可能预示着埃尔尼诺现象将要发生。因此气象学家把海洋和大气中的这两种相关的现象合称为埃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现象,并根据它们的英文字头,简称为“恩索”(ENSO)现象或反“恩索”现象。
 
  近100多年来,已发生了31次埃尔尼诺现象,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80年代发生了两次,分别发生在1982—1983年和1986—1987年。其中1982—1983年的一次是本世纪最强的一次埃尔尼诺事件,这次事件所带来的气候异常波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给人类的经济带来了很大损失。据统计,在1982—1983年埃尔尼诺期间,由于气候异常给全世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多亿美元。为此世界气象组织制定了一个为期10年的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计划,希望通过对海洋气象异常现象的研究,提高对异常气候的预测能力。中美两国为此还制定了“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研究”计划,国家气象局在“七五”期间,详细研究了埃尔尼诺现象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现尽管我国大部分处于中纬度地区,但发生在热带地区的埃尔尼诺现象通过遥相关对我国夏季的气温、降水以及西太平洋台风活动却有明显影响。
 
  对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的影响
 
  夏季低温是影响我国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夏季6—8月平均气温比常年低1℃以上,即可造成冷害。实际东北地区出现低温的不少年份,整个东亚地区,包括苏联远东、日本、朝鲜的气温也是偏低的。因此,东北夏季低温是东亚夏季低温的一部分。东亚的冷夏大多出现在鄂霍茨克高压强盛时,这时西北太平洋,尤其是日本海附近海温异常偏低。当埃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而西北太平洋海温往往偏低。因此东亚的冷夏大多与埃尔尼诺事件同时发生。在近百年发生的31次埃尔尼诺事件中,有23次东亚地区出现了冷夏,其余8次中又有6次在我国东北或日本产生较小范围的冷夏。可见我国东北地区的冷夏与埃尔尼诺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对我国东部夏季雨带位置和旱涝的影响
 
  我国东部夏季雨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雨带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第二类雨带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第三类雨带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我国大范围旱涝的分布主要由夏季雨带的类型所决定。雨带所在的地区易出现洪涝。而雨带两侧易出现干旱。据近40年的资料统计,在埃尔尼诺当年,我国东部雨带往往在黄河与长江之间摆动,因此在我国华北和江南地区雨量偏少。而在埃尔尼诺的第二年,则夏季多雨带常常出现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此时黄淮之间则少雨干旱。如1982—1983年的那次强埃尔尼诺期间,1982年夏季我国华北大范围干旱,而1983年夏季长江流域出现了大范围洪涝。但有时也有例外情况,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国东部雨带的位置还与埃尔尼诺发生的季节和热带太平洋升温首先出现的海区有密切联系。当然应当指出我国夏季大范围旱涝的形成有许多影响因素,埃尔尼诺现象只是其中的一种。
 
  对西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影响
 
  台风是夏秋季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及南方各省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西太平洋台风的活动与埃尔尼诺也有密切关系。近40年来,平均每年发生在西太平洋和南海的编号台风有28个,在埃尔尼诺年只有25个,比常年少3个;而在反埃尔尼诺年平均有31个,比常年多3个。可见在埃尔尼诺年的台风频数比反埃尔尼诺年平均减少6个。登陆我国的台风要比反埃尔尼诺年平均少2个。
 
  以上谈的都是平均情况,实际上每次埃尔尼诺现象的发展过程、强度都不尽相同,其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根据国家气象中心的大气和海洋资料分析,1991年5月份开始,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明显上升,比正常值高0.5℃;6月份上升更明显,达0.9℃;7月份以来增温势头逐渐增强,至11月份增温已达1.4℃。与此同时,南方涛动指数连续7个月出现负值,表明一次埃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1991年夏季我国东部地区出现的某些异常现象,如六七月我国东北地区气温偏低,东部雨带位置主要在江淮流域。另外,1991年台风活动比往年大为减少,7月上旬以前无台风登陆我国,7月13日第6号台风(在海南省万宁县登陆)是1991年第一个登陆我国的台风,登陆时间比往年晚半个月。这些现象都说明,1991年夏我国天气气候的一些反常情况,可能与赤道东太平洋上的埃尔尼诺现象有关。这次埃尔尼诺现象无疑对1992年的气候产生影响,气象学家正密切监视这次埃尔尼诺过程的发展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