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1991年我国主要气候特点评述

发布时间:2019-12-10 15:18来源: 未知
  1991年,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农业区干旱范围广。汛期,江淮及太湖流域发生罕见的大范围洪涝,损失严重。气候年景属一般偏差年份。
 
  一、旱区范围广,鄂、豫、桂等省区旱情重1—2月份,北方大部地区雨雪稀少,北方冬麦区等地降水量不足10毫米,出现大范围冬旱。春季,北方大部地区降水丰沛、调匀,春旱范围小,有利于小麦生长及春耕、春种。华南大部地区4—5月降水量偏少4—6成,部分地区偏少7—8成,春旱较严重,粤、桂、闽三省区受旱面积达3400多万亩。江南南部4月开始少雨,5月以后又出现高温炎热天气,至7月份降雨总量只有350—400毫米,偏少4—6成,出现春夏连旱,湘、赣两省受旱面积最大、旱情最重。不少地方百余天未降透雨,江西的宜春、南城、广昌、寻乌等地出现了建国以来同期降雨量的最小值。夏季,华北、西北大部地区降水显著偏少,特别是雨季7—8月份,西北东部及华北西部降雨量只有50—150毫米,偏少3—7成,北方10省相继发生伏旱。其中晋、甘、陕北、宁南旱情较重。
 
  秋季,我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长江以北大部地区及广西等地普遍出现秋旱。北方冬麦区从9月中旬开始持续少雨,至11月中旬降水总量,豫、鲁大部、陕南、陇东及安徽淮北地区、宁夏大部偏少5—9成,干旱明显。其中河南旱情严重,到11月底,全省有7100多万亩农田受旱,已播冬小麦有2100万亩严重缺苗断垄;省内淮河以北大部中小河流断流,多数小型水库、塘、池干涸,人畜饮水发生困难。旱情之重为建国以来秋旱最严重的年份之一。江淮地区及湖北省夏涝之后,8月中旬开始少雨,并涝旱急转。华南大部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连续无雨,两广旱情加重。从11月下旬起,我国大部旱区陆续出现雨雪天气,旱情逐步缓和。但豫、陕、苏、皖北部及湖北等地降水仍持续偏少,出现秋冬连旱。
 
  12月22日—28日,我国东部地区先后出现了连续数天的大范围雨雪天气,黄河以南大部地区雨雪总量有10—30毫米,其中重旱区的鄂、豫(中、南)、苏、皖、桂等地有30—60毫米,比常年明显偏多。这对各地农田增墒、保苗及冬小麦的越冬都十分有利。
 
  二、江淮梅雨早,雨期长,雨势猛,范围广,洪涝灾害重。
 
  1991年一开春沿淮地区多次出现大雨、暴雨,致使淮河3月份出现罕见春汛。苏、皖、鄂、沪等省市农田渍害严重。
 
  5月19日江淮一带就进入梅雨期,入梅时间比往年偏早20天左右。7月13日梅雨结束,梅雨期长达50多天,持续时间之长为该地区所罕见。梅雨期主要有三个集中降雨时段,即5月19—26日、6月2—20日、6月29—7月13日。大部地区的梅雨总量在500毫米以上,江苏里下河和沿江地区、安徽的江淮地区、湖北东北部及河南东南部达700—12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3倍。江苏兴化市达1294毫米,比常年全年雨量还多278毫米,造成洪涝。其中淮河先后三次发生大洪水,两次为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大洪水;长江支流滁河水位接连两次突破有历史资料以来的最高记录;太湖水位7月16日达到4.79米,超过长江特大洪水年1954年的历史最高水位0.14米;湖南澧水7月中旬在津市出现建国以来最高水位;湖北一些河流也发生建国以来大洪水。皖、苏、鄂、豫南、浙北、湘北、沪等地发生严重洪涝,为建国以来少见的大水灾。其中苏皖两省受灾范围之大,灾情之重超过了1954年,为百年来罕见。8月6—8日,江淮地区又普降暴雨或大暴雨,上海市24小时降雨量达232毫米,苏、皖、浙、沪、豫、鄂等地的部分灾区再度受涝。
 
  四川省从5月中旬至8月底共出现12次区域性暴雨,其中以6月中下旬、7月中旬、8月上旬4次为重。特别是6月28日—30日有71个县(市、区)先后遭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袭击,有21个县(市、区)日雨量在100毫米以上,邻水县最大达259毫米。全省200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300多人死亡。
 
  贵州省7月份有4次大雨或暴雨过程,其中7月上半月,暴雨范围广、降雨强度大,雨量一般有100—400毫米,普定县达621毫米,偏多2—8倍。全省65个县市受灾,460多人丧生。
 
  东北地区汛期提前,6月下旬大兴安岭地区连降暴雨,其中27—29日降雨量达120—160毫米,造成特大山洪。7月中下旬,东北地区大暴雨频繁,28—30日出现了大范围的暴雨或大暴雨,雨量一般有80—130毫米,部分地区达150—250毫米,造成江、河、库水位猛涨,其中丰满水库8月3日库水位达263.56米,超过汛限水位3.06米,汛情十分紧张;牡丹江、第二松花江、嫩江及松花江干流均先后发生建国以来第二位大洪水。辽、吉、黑出现较严重内涝。就全国范围讲属洪涝一般偏重年份。
 
  三、主要农区春季偏寒;江淮、江南夏季高温;秋季全国大部光热充足1—2月份,全国气温普遍偏高,北方地区冬暖明显。
 
  春季,大部农区气温偏低,黄淮、江淮、江南等地春寒明显。3月底到4月初东部农区出现明显降温。部分地区冬小麦遭受冻害;长江中下游等地又因阴雨寡照,早稻播种受影响,鄂、浙、赣等省出现早稻烂秧,部分地区春播作物生育期推迟。4月底至5月初,宁、甘、内蒙古、陕、晋等省区部分地区又遭晚霜危害,受冻面积达2000万亩。其中宁夏有560万亩农作物、蔬菜、水果遭灾,为该区有记录以来冻害最严重的一次。5月下旬,冬麦区南部因低温阴雨少光照,冬小麦灌浆、乳熟受影响。
 
  夏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正常或偏高,光照适宜,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而东北地区6月中旬至7月气温持续偏低,加之汛雨多、光照少,大田作物生长等受到影响。秋季至初冬,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天晴雨少,光热充足。北方初霜大部偏晚,东北枯霜特晚;南方寒露风天气不明显,农作物后期生长、成熟收获天气条件好。
 
  12月下旬受持续不断的冷空气影响,22—28日,我国自西北到东南沿海出现了大范围的降温及雨雪天气。全国大部地区降温10—15℃。29日,长江以南不少地区的极端最低气温为建国以来同期的最低值。
 
  四、有6个台风在我国登陆,风雹天气偏少。
 
  年内,登陆我国的台风比常年稍偏少,6个台风均在华南登陆,其中广东登陆5个,为该省1980年以来台风登陆最多的年份,直接经济损失达38亿多元。然而台风降雨对缓和江南、华南的旱情有利。
 
  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900个县(市)出现风雹或龙卷风。风雹灾害与去年相近,属偏轻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