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气候与人类的崛起

发布时间:2019-12-10 15:12来源: 未知
  当全球变暖最终来临,它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某些地区,在不到一个世纪温度就上升了几度。海平面就升高了近400英尺,导致洪水泛滥,迫使大量沿岸居民向内陆迁移。北美、欧洲和亚洲等地区由于大片沙漠蔓延,导致众多植物种群发生了显著变化。伴随着许多动植物濒临灭绝的边缘,人类自身也因为越来越多的饥饿和疾病,而不得不改变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寻求生存战略的根本性转变,人类对此的适应性变化就在于农业生产。
 
  全球变暖危机从一万年以前就已开始发生。研究人员已开始利用其掌握的大量资料来“拼接”出一幅图画,以揭示地理和大气等因素对地球环境在过去数亿年中,每隔一定时期由暖变冷、由湿变干,而后逆转反向、周而复始的变化所起的巨大作用。最重要的是,科学家们已渐渐认识到,这种反复的、跳跃式的气候变化曾对人类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
 
  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在远古人类文明的每个转折点,从6500万年前早期人类祖先开始直立行走,从人类大脑的发育到农业的兴起,事实上,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人类文明历史的变化绝非仅仅缘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一触即发,而是在某些情况下受其长期作用产生的。
 
  与此同时,这些研究结果也带给人们一点安慰,他们认为地球如同一部可以自我更新的机器,能够消化吸收来自人类活动的影响。回顾地球的发展历史,各大陆地理位置的细微变化、气流改变及其它影响因素,有时候都可接二连三地给全球气候带来重大变化。如果这些对史前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任何启示意义的话,就是一次大的气候变化可能带给人类生命进程以根本转变。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就一直怀疑,是否曾有一颗巨大的流星在撞击地球的那一刹那间,在大气中产生了大量导致气候变化的尘埃云团。最近在加勒比地区发现的微小玻璃碎片,分析其化学成分的结果暗示,它们是在类似火山爆发时的高温条件下形成的。这为他们的研究理论提供了新的依据。
 
  恐龙灭绝
 
  科学家们发现的证据表明,在100百万年以前恐龙的全盛时期,世界气温比今天高约10-14℃。恐龙栖息在无冰的南极地区。在那颗撞击地球小流星影响下,大批大批恐龙被灭绝,留下一个偌大世界由一些哺乳类动物,包括那些体形较小的生物(可能是古代人类的先祖)居住着。
 
  恐龙从地球上消失后,地球在接下来数千百万年中持续变冷。这种变冷起因于岩石侵蚀对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缓慢吸收。这种变冷现象帮助确立了人类文明至关重要的时期,即人类开始直立行走的时期。从早年的达尔文开始,人类学者们已建立起这样的学说:人类祖先直立行走,是为了解放双手以从事一些人类特有的活动,如制造工具等等。但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彼得·罗德曼和亨利·麦克亨瑞对此提出了异议。他们指出,最早出现两足动物是为试图在环境变化中维持它们类猿生活方式。罗德曼和麦克亨瑞指出,非洲环境渐渐分割演变成为一片一片的森林和平原,使得人类祖先能够利用双足四处行走。经过对不同动物行走时能量消耗的测算,研究人员得出了如下结论:在长距离远行时,与大猩猩等利用双足和膝行走的方式比较起来,直立行走是一种更加高效的方式。他们还指出,人类祖先直立行走不是为了制造工具(这些工具不过是100多万年以后才出现在人类考古学记录上),而是那些喜爱树木的生物从一片树林转移到另一片时的一种既简单又便捷的方式。
 
  最富戏剧性的一次气候变化,恰恰与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转折时期相吻合,即具有原始发达大脑的灵长类动物的出现。一项对采自深海海床地壳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暗示,距今250万年前地球温度曾突然急剧下降。这种快速变冷在全球范围内的出现,促使地球有史以来第一次形成了北极冰帽,而且各大陆变得越来越干燥,并为大量尘埃所覆盖。
 
  喜玛拉雅山脉的耸高气候急剧变冷的原因之一,可能与喜玛拉雅山脉的耸高有关,它始于4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相撞之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雷蒙德—多尔蒂地质实验室”的威廉·鲁迪曼和威斯康星大学的约翰·库什巴赫运用计算机对全世界气候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分析后,发现250万年前喜玛拉雅山脉的高度足以改变北半球的空气流动,使气候发生周期性变化。
 
  非洲大地的渐渐干燥,为更多的生命出现创造了条件,耶鲁大学古生物学家伊丽莎白·韦巴指出,从非洲发现的几种动物化石可以看出,这种戏剧性变化恰恰同那时的气候变化相一致,例如,250万年前生活在树林环境中的多种羚羊突然消失了,而后又被生活于开阔草原和新羚羊品种取代。韦巴还争辩道:这种发生在250万年前气候变化的脉动还创造了避免古代人类经历生命进化突然中断的条件,“我们的祖先表现得像完美的哺乳动物”。根据化石记载,大约那个时期已生存100万年的远古人类种类消失了,代之以三种或者四种新的灵长类动物出现。其中一类可以制造石器工具的被始称做“人”。随着150万年前的气温骤降,地球也突然进入了被称做“进化泵”的全新气候循环周期,它促使人类大脑愈加发达起来了。
 
  冰期循环已使地球气候在从长达5—8万年的冰冻时期,到平均持续约一万年左右的较暖的时期内处于剧烈起伏变化之中。在较冷的时期,整个地球为冰雪覆盖,大面积冰川扩展至欧洲、亚洲和北美广袤的大地上,海平面显著地下降,靠近赤道的大片陆地变得越来越寒冷和干燥,在较温暖的时期,即所谓“间冰期”,地球拥有如同今天的气候,冰川消退,气候也变得比较温和了。自大约160万年以前,地球至少经历15次以上这样的往复循环。假如这种循环仍将持续下去,下一个寒冷冰期大约将在约2000年左右的时间内到来。一些科学家暗示,这种急剧的冷热交替变化才是人类文明发育的驱动力。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生物学家威廉·卡尔文指出,湿热的环境促使人类祖先的种群数量迅速增长。然后,又一轮低温气候接踵而至,带来了极其苛刻的环境条件,几乎淘汰了所有的弱者,剩下的只是那些最聪明的个体。最后,大约在12.5万年前地球开始变得像今天一样温暖。在下一个寒冷的时期来临并打破这一景象之前,它已持续了近一万年了,更令人感兴趣的,第一块被发现的在解剖学上称做现代人的化石就形成于此时。尽管约3万年前现代人就已使自己遍布整个世界,然而大小反复变化的地球冰川仍对人类生存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研究人员相信,大约在1.80万年前出现于欧洲建造精美的窑洞(石窟),就是人类在巨大冰川南移至他们栖息地作出卓越反应的最好例证。
 
  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家奥弗·巴·约瑟夫强调:农业的兴起——有时被称做一种“发明”,是人类进化史上关键性的一个阶段。它仿佛是人类为应付1.50万年前冰川再次倒退,并在其造成的荒芜环境中生存下来所作出的最后努力。从那时起,人类首次得到了人们对全球变暖的体验。某些地区海平面升高了近400英尺,将阿拉斯加与西伯利亚、新几内亚与澳大利亚分割开来。大片覆盖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冻土地带为森林和平原所取代,形成了与今天极其相似的气候。
 
  播种的时代发生在1—1.30万年前急剧的气候变化,导致了农业的出现,并肯定对人类生活方式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最近,科学家们从以色列某考古遗址又发掘出了野燕麦粒,其年代可追溯到大约1.90万年以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人类学家马克·科恩的研究暗示,刚刚定居下来的早期农民可能饱经了营养匮乏和维生素不足,以及多种疾病侵袭等苦难。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因为人们再也不用为外出狩猎而争吵不休,以及不得不为消除争端而煞费心机了。逐渐增多的可靠食物贮存,也意味着偷盗行为的开始滋生,从而出现了防护墙和防卫队。
 
  告别伊甸园出自耶稣基督《圣经》中的史诗记载,传说人类曾被逐出幸福的乐园,被罚以挥汗如雨、辛勤劳作才能获食。然而,哈佛大学人类学家奥弗·巴·约瑟夫指出,生活在地中海东部的Natufians人及其后代忍受着各种人类最早开展农事活动的磨砺。他们别无选择,只能作出适应。他们每向前迈出一步,都义无反顾:每公顷土地充足的农业收成,远远超过了四处狩猎和采集所获。定居使得人口数量激剧增长,而这一切仅能靠对地球的辛勤耕耘方可承受。当一万年前地球再次变暖时,Natufians族的人口数量已激剧膨胀了25倍之多。
 
  正如有关气候与人类进化的新发现所证实的,最终让人类和自然界生活在尽善尽美的和谐之中,是不太可能的。从开始直立行走到石器制造,从钻木取火到定居生活,人类不得不经常作出调整以适应气候的变化。是否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大的气候变化,进而影响人类活动不得而知。假如有关气候与人类进化的最新研究揭示出什么的话,那就是:如果地球气候发生急剧的变化,那么人类生活方式恐怕不可避免地将出现重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