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中国的降水

发布时间:2019-12-10 15:08来源: 未知
  雨量分布和极值
 
  我国年平均降水量总的分布是从西北向东南逐步增加。400毫米年雨量等值线从东北大兴安岭西坡一直向西南到达西藏拉萨附近。西北地区气候比较干燥,大约105°E以西地区年雨量还不到100毫米,植被也从草原、干草原退化为荒漠景观。吐鲁番、柴达木和塔里木盆地中年雨量仅有25-50毫米,其中吐鲁番盆地中西缘的托克逊年雨量5.9毫米,是我国也是亚洲最小年雨量记录。淮河汉水以南年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东南沿海更多到1500-2000毫米左右。我国年雨量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火烧寮年平均雨量6557.8毫米,其中1912年竟达8490毫米。
 
  我国年雨日(日降水量≥0.1毫米称雨日)分布趋势与年雨量分布相似。我国西北半部年雨日都在80天以下,柴达木、塔里木、吐鲁番盆地中最少雨日的地方年雨日只有10天左右。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南方淮河汉水以南年雨日都在100-200天之间,但是超达200天的地方很少。拔海300米的峨眉山金顶年雨日264天,是全国最多雨日的地方。
 
  据研究统计,我国50年代的降水时数(雨时),发现年雨时分布也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西北干旱地区年雨时都在250-500小时以下,最干旱的地方还不到100小时。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和南方淮河汉水以南地区年雨时都在1000小时以上,其中江南大部地区和四川盆地更可高达1500-2000小时。其中以峨眉山4144小时是我国雨时最多的地方,平均每天降雨11小时20分钟!
 
  雨季和雨带
 
  一年之中,气温有春夏秋冬变化,降水也有雨旱季节的更替。我们从春季讲起。
 
  华北春旱和江南春雨。我国淮河和大巴山以南广大地区是我国春雨最多的地方,3-5月,平均总雨量都在200毫米以上,雨日30天以上,“清明时节雨纷纷”形象地表达了江南春季的主要气候特点。但是,我国华北地区春雨很少,经常红日当空。例如北京3-5月平均总雨量还不到70毫米,且因气温高蒸发强,因而素有“十年九春旱”、“春雨贵如油”之说。
 
  梅雨。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正当梅子黄熟季节,长江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阴雨连绵不断,有时还有暴雨,称为“梅雨”。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来形容梅雨季节是很形象的。梅雨季节正是当地水稻生长需水季节,因此,梅雨过少会造成干旱(例如1994年),但梅雨过多亦会引发洪涝灾害(例如1991年)。
 
  夏雨和伏旱。正常年份中,从7月中旬开始,华北地区进入一年一度的雨季。而长江中下游则开始高温的伏旱季节,降雨主要靠局地雷阵雨和台风。因而台风少的年份旱情常较重。
 
  秋高气爽和秋雨绵绵。总的来说,9-10月,全国大部地区秋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和“十月小阳春”正是说的这种天气。可是此时在我国云贵川及其附近地区却正下着绵绵秋雨,9-10月总雨日一般可达到20-40天之多。它对棉花后期生长和晚稻收割等是不利的。但有利于冬水田蓄水,应付来年的春旱。
 
  综上所述,我国雨量季节变化的类型是,华北地区是夏雨(7-8月)集中型;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春雨梅雨型;华南地区雨季在5-9月(北部)或5-10月(南部);西南地区属夏秋雨型(5-9月或5-10月),但西藏中西部地区因雨季始迟终早也蜕变为夏雨集中型了。华北夏雨集中区以西,因夏雨迅速减少,成为全年干旱区;而它以东的东北东部地区,因6月和9月雨量增多便成了夏秋雨型,但雨量比西南地区要少多了。
 
  以上雨季类型的形成,皆因于夏季风的进退。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季主要是太平洋夏季风雨带北上所形成。夏季风雨带是南方副热带高压的偏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南下冷空气之间的锋面性雨带。它5-6月登陆,形成华南的前汛期雨季;6-7月继续北上江南、江淮形成梅雨;7-8月季风雨带到达最北位置,华北东北进入雨季。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压本体控制下高温而伏旱,华南则处于副高南侧而进入台风雨季(后汛期)。应该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春雨季与夏季风无关,是冬季风时期内锋面气旋降雨的结果。我国西南地区的雨季是印度洋夏季风所形成,它来得快,号称“季风爆发”,但退得慢,与北方冷空气交绥的结果有助于形成西南地区的绵绵秋雨。西北地区因地处内陆,两路夏季风雨水均不能到达,因而成为全年干旱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