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1988年我国天气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19-12-10 14:59来源: 未知
  一、夏旱、伏旱、秋冬旱发展快,黄淮等地旱情重
 
  1至2月上旬,全国大部地区干暖少雨雪,北方冬麦区大部及鄂西北等地出现冬旱,麦区西南部旱情较重。2月中旬至3月,旱区先后降了几场大范围雨雪,大部旱情陆续得到缓解。4月,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少,华北冬麦区又出现春旱,鲁冀两省旱情较重。南方的两湖平原和西南、华南部分地区4月下旬至5月初天气异常晴暖,也出现明显春旱,湖北旱情较重。5月上旬中期开始,旱区降雨明显增多,5月底,大部旱情相继解除或缓和。
 
  6月,华北平原大部、冀北、山东半岛及鄂北、关中、陕南和川东北等地的降水量不足3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7—9成;一些地区的降水量是建国以来同期的最小值。加之气温偏离,夏旱急剧发展。6月,上述地区受旱面积达2亿多亩。
 
  7月上半月,主要雨带位于北方地区,部分地区旱情得到缓解。但鄂北、豫南及沿淮一带降雨极少,而且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旱区迅速向南扩展,波及长江中下游至南岭的大部地区。干旱一般持续到7月下旬前期,其中鄂大部持续到8月上中旬,湘赣两省大部、川东及黔、浙、闽、皖等省的部分地区直到8月中旬后期才解除。
 
  严重的干旱给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很多机并抽不上水,不少水库、塘堰、河渠干涸,黄河下游一度断流,汉江最大支流唐河近50年来也首次出现断流;部分地区稻田龟裂、棉花干死、果树落果,夏播难以进行;有些地区人畜饮水也发生困难。
 
  仲秋至初冬,我国大部地区又少雨缺雪,气温偏离。特别是北方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以及西南东部等夏季粮油产区,10月至12月中旬降水量大部比常年同期偏少6—9成,鲁西北、冀南及江南东部的降水量为建国以来同期最少值,出现了近十年来少见的大范围严重秋冬连旱;上海81天的降水量仅6毫米,为1873年以来同期所仅见,出现了百年未遇的秋冬连旱。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12月中旬,全国有鲁、冀、豫、皖、苏、浙、沪、等10多个省市的3.2亿亩农田受旱,其中重旱1·4亿亩。山东受旱面积最广,有6600多万亩;江苏也有67%的秋播作物受旱。
 
  总的来看,1988年四季均有干旱,且干旱范围广,其中黄淮地区南部及鄂北等地夏旱伏旱时间长、旱情重、影响大;山东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秋冬干旱明显,旱情也较重。所以1988年属干旱较重年。
 
  二、汛期,局地暴雨频繁,嫩江、西江发生特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出现严重秋汛。
 
  汛期,前期全国大部地区出现干旱;但后期暴雨频繁,六大江河先后出现汛情。
 
  7月下旬至8月中旬,黄河中游降雨频繁,导致中下游连续发生4次中等洪水,部分滩地受淹,一些村庄被洪水围困。
 
  8月上旬,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连降大雨、暴雨,使前期雨水较多、底水较高的嫩江流域水位猛涨,上游出现建国以来最大洪水,部分地区受淹。
 
  8月下旬,黔中南、桂中北连续降大雨和暴雨,月底又降大暴雨,使西江上游的红水河、柳江等发生建国以来最大洪水,桂北、桂中出现严重洪涝,广西直接经济损失约9亿多元。
 
  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雨量小,结束早。但8月中旬末至9月中旬,长江上中游及洞庭湖水系连降大雨、暴雨或大暴雨,大部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2—3倍,洞庭湖区多达4—6倍,不少地区的降水量为建国以来同期最大值。9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全线超过警戒线,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秋汛。湘西、湘北、鄂东及江汉平原等地由旱急转成涝,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其中湖南受灾最重,经济损失达31亿多元。
 
  海河流域南部水系降雨丰沛,部分地区受涝。不少大中型水库蓄水量明显增加,特别是干涸5年之久的华北明珠白洋淀又重新蓄水5.7亿立方米,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另外,4、5月份,黑龙江平原地区出现了比1960年还要严重的春涝,春播受到很大影响。
 
  1988年汛期的另一特点是局地暴雨或山洪、泥石流灾害频繁,危害较重。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赣、浙、闽、湘、川、粤、陕、甘、新、晋、京及内蒙古等二十多省市区先后发生过局地暴雨洪涝或山洪、泥石流灾害。其中强度大、危害重的有:5月19—22日,湘、赣、闽三省60余县市普降暴雨或特大暴雨,致使闽北、闽东、赣北、赣中,湘北和湘西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使600多万亩农田受淹,约13万间房屋倒塌,百余人死亡,工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其中福建灾情最重,全省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7月下旬末,浙江东北部降特大暴雨,宁海、三门日雨量分别达362、360毫米。使100多万亩农田受淹,200余人死亡。8月中旬前期,陕西商州、榨水、洛南和蓝田一带降暴雨和特大暴雨,造成山洪、泥石流灾害,使160多人死亡。
 
  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全国洪涝面积约1.7亿亩,成灾7700万多亩,与1987年相近,在近5年中属中等偏重年份。
 
  三、冬暖、春寒明显,夏季酷热异常,秋季温光适宜
 
  1至2月上旬,全国出现了大范围异常偏暖天气。2月中旬至4月上旬,大部地区气温则持续偏低,“春寒”明显,使北方冬小麦返青拔节期比常年推迟7天左右;华南及江南南部,阴雨寡照,早稻播种育秧期明显推迟,部分地区烂种、烂秧较重。
 
  夏季,全国出现大范围高温少雨天气。6月上旬,黄淮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日最高气温达35—39度。中旬,高温区位于华北平原和华南地区。盛夏,高温热浪来势更猛,苏、沪、浙、皖、闽、赣、湘、鄂、豫和陕南、川东、黔东及两广大部持续10—23天,日最高气温在35—39度,淮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甚至达40—41度。8月上旬前期和中旬前期,湘、赣、鄂、闽、浙、川、黔等省的部分地区再度出现高温天气。下旬南方大部气温偏低,持续数十天的高温天气得到了缓解。
 
  这种大范围长时间的高温酷热天气,建国以来仅1978年可与之相比。因持续高温少雨干旱,使乳熟期的旱稻高温逼熟,棉花蕾铃脱落;南京、上海、武汉、南昌、杭州等市的数千人中暑住院,有数百人死亡;因农业抗旱及防署降温用电急增,工业让电,工业生产亦受到影响。
 
  秋季至初冬,强冷空气活动较少,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高,尤其10—12月中旬,晴天多,光照足,东北初霜来得晚,南方寒露风偏迟。秋粮、棉花、大白菜、水果等作物后期生长、收获季节天气条件好。晴朗少雨,气温偏高,对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也极为有利。但天干物燥,使桂、粤、湘、闽、豫、赣、京等省市区发生了多起森林火灾,造成一定损失。
 
  四、6个台风在我国登陆,风雹天气偏少
 
  1988年我国编号台风共27个,有6个在我国登陆,较常年稍偏少。其中仅第5、第7号登陆台风分别对广东、浙江造成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均在10亿元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全国有二十多个省、市、区的900多个县、市(次)先后遭受冰雹大风或龙卷风袭击。风雹次数比常年偏少。
 
  总的来看,1988年天气气候不很正常。农业生产气候条件属一般偏差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