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支边知识分子”的气象情怀

发布时间:2019-12-09 18:54来源: 未知

在内蒙古气象部门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支边知识分子”,主要是指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内蒙古气象部门工作的志愿者,而夏德明正是这个群体的一员。

夏德明1935年出生于上海,1951年响应党和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自愿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干部学校,在西北军区气象处气象军事干部学校学习气象知识。1954年,他被委派到大漠深处的吉兰泰建气象站,开始了在荒漠戈壁艰苦创业,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历程。此后,他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现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盟(现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气象局工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内蒙古气象事业。

报名参军奔赴西北

克服困难学好气象知识

1951年,就读于上海浦东区陆行中学的夏德明还不满16岁。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强大的革命洪流激励下,他不顾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毅然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干部学校,他的行为受到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支持,很快被上级军事部门批准参军。

1951年7月16日是夏德明终生难忘的日子,他跟随一起参军的200多名学生来到上海火车站,即将奔向祖国大西北。

出发的那一刻,天下起了雨,前来送行的父母依依不舍年轻的独子,泪流满面,望着雨中孱弱的父母,夏德明的眼泪流了下来,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坚定的选择,他和同学们登上了西行列车,由此踏上革命征途。

老兰州车站

图为兰州宣传图

经过十几天长途跋涉,辗转颠簸,夏德明和同学们在7月29日到达西北军区气象处气象军事干部学校。

气象处的处长叫刘殿英,是一个老革命,师级干部,曾在彭德怀领导的部队任职。在听完刘殿英的介绍并参观完气象台后,夏德明初步了解了气象工作原来是管老天爷的,要提供气象信息,做天气预报。飞机的起飞降落,部队的作战打仗,以及城市厂矿建设等都需要掌握气象信息。因此,他觉得气象工作很有意义。

1952年春,训练队开始进行正规系统的气象观测业务学习。夏德明清楚地记得,在学习初期,因为年龄小、爱玩,又觉得自己初中物理、化学学得好,课余时间,他时常泡在篮球场,结果考试成绩很一般。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喜欢上了气象观测课。教授该课程的牟晓初老师对他特别照顾,经常在课后单独给他“开小灶”。慢慢地,他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自觉性越来越高。在结业考试时,他的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

1952年11月,短暂的学习训练生活结束了,鉴于夏德明学习成绩优异,组织决定让他留校当助教。

吉兰泰气象站观测员们合影

主动请缨吉兰泰建站

扎根大漠初心不改

1953年,国家正式颁布《地面观测暂行规范》,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部气象业务规范。

1953年下半年,夏德明所在的训练队接受了一项任务——把西北地区各个台站气象人员组织起来,培训新规范,确保1954年1月1日正式实施时不出现混乱。

当年11月,代训任务完成后,夏德明被分配到宁夏军区气象科,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建设气象站后,他的业务实践能力大幅提高。随后,他下决心要到艰苦地区继续锻炼。

了解到沙漠深处有个叫吉兰泰的地方要建站,他主动找领导申请去吉兰泰。1954年11月,夏德明和四五个观测员、报务员一起前往吉兰泰建站。他们到那里时已是深冬,沙碱土被冻得特别坚硬,他们费了很大力气,劳动了半个多月,才把风向杆等仪器设备安装好。由此,吉兰泰气象站在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漠上建立起来了。夏德明被任命为吉兰泰气象站观测组长兼机要观测员,后被任命为站长。

图为吉兰泰线

建站之初,在漫漫沙海里出行,主要交通工具是骆驼,为此,站里特意买了两只骆驼。

1955年冬,夏德明出去开会,途中遇到恶劣天气,骑在骆驼上的他冻得说话都很困难。他和同行的摇机员辗转许久才找到一个蒙古包,快到蒙古包时,夏德明已经冻得从骆驼上下不来了,摇机员把他扶了下来。蒙古老乡看他冻成这样,直接把他领到蒙古包的角落。当时,夏德明有点不理解,原本以为会靠中间火炉近一点儿,暖和一点儿。蒙古老乡拿出白酒,在他的身上用力擦,擦得发热后,他终于缓了过来。后来他才明白,冻伤后如果马上烤火,容易致残。

时隔60多年后,夏德明回忆起自己这段死里逃生的经历,深情感谢救他性命的蒙古老乡。他说,自己这条命是蒙古老乡给的。

地面观测是吉兰泰气象站的一项重要任务。从1956年开始,气象通测合一,地面观测员在熟练掌握观测技术的同时,还要学通报、发报技术。当时,气象站的观测员、报务员平均年龄不到20岁,有的在基层站工作过,有的刚从气象学校毕业。为此,夏德明组织业务人员集体学习新规范,让所有人都能上机操作。为提高业务质量,他还注意引导大家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点滴经验,编成小册子,每天上班时对照使用。

吉兰泰气象站自1955年元月正式开始观测工作,一直到1958年夏德明离开,连续保持高质量,无事故。1956年到1958年,该站连续获评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系统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