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温度高低的福与祸

发布时间:2019-12-09 14:41来源: 未知
  一年四季,往复更替。气温冷热,不断变化。人们既接受了适宜气温的恩惠,又经受了极端气温的挑战。气温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息息相关。据医疗气象学研究认为,有利于我们工作的环境温度是15℃—20℃。17℃最适宜从事脑力劳动。超过这个温度范围,就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人的情绪,影响工作效率。
 
  我国四季分明,气温的变化幅度较大。气象工作者测定,我国各地最热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普遍在20℃以上。东北、西北地区的差别甚至可达40℃以上。至于极端温度相差就更大了,北方可达60℃—70℃以上,南方也在40℃—50℃左右。据测定,当气温在35℃—39.9℃时,人就会感到奇热;当气温高于40℃时,人们就觉得极热了。
 
  大家知道,人体的正常温度是36℃—37℃。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要保持体温的恒定,就要设法使人体内产生的热和散去的热保持平衡。事实表明,人体散热的途径是很多的。呼吸能够散热,排泄能够散热,但是,80%—90%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血液把热量带到皮肤表面,皮肤则根据人体所处的环境,分别采用辐射、传导、对流等多种方式把热量散发出去,或者几种方式同时进行散热。一般来说,当气温高于皮肤温度时,人体主要靠蒸发的方式进行散热。当皮肤温度高于气温时,辐射、对流、传导的散热方式就会同时进行。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是能够靠自身的调节适应外界的温度环境的。可是,极端的气温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也会带来种种不利。
 
  先说高温吧。在我国的夏天,特别是南方,常常是烈日当头,酷暑难当。研究表明,气温越高,人体的皮肤温度也就越高。
 
  体内的皮肤之间的温度差就越小。这样,不利于通过热传导降低体温,严重影响人体热平衡的能力。此时此刻,往往体温升高,使人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情绪波动十分明显。虽然,在炎热的环境中,血液循环系统能把血液尽快送到皮肤表面,加快向外扩散。但是,这样一来,到达大脑皮层的氧气就会减少,肌肉得到的血液比平常少,又容易降低人们的机敏度和判断力。严重时,甚至还会发生热痉挛和中暑等急性病症。这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就更大了。气温过高,能使人产生不良反应。而气温过低,也会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据专家们试验,人处在0℃的气温条件下,神经紧张,急促不安。有时甚至会发生颤抖,引起极大的情绪波动。温度过低还会使机体冻僵或冻伤。为了进一步证实温度对情绪的影响,两位英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受试者分别安排在室温为33℃、20℃和7℃的房间里,由主考人分别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并通过窗口对他们做出一些带侮辱性、讥讽性的评论。结果,“热室”里的人反应十分凶暴,“冷室”里的人表现出愤怒,但不如前者凶。而在“正常室温”里的人则比较克制。经过多次反复的试验,结果都是一样的。这表明,温度对情绪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防护环境高温对人体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件大事。
 
  为了减轻或避免温度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可根据气候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衣服,在人体表层皮肤和服装间创造一个良好的微气候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在夏季穿衣能防暑。一般人穿汗衫短裤,但在露天作业或田间劳动时,赤膊、光头容易被强烈阳光伤害(起泡),头昏脑胀,引起日射病。穿长袖衣服、戴草帽阻隔了阳光直射皮肤。但在有风时,脱了衣帽也可以吹走汗水蒸发的体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