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天气预报到底为什么不准?

发布时间:2019-12-07 19:34来源: 未知

但进步并不等于“准”,这些预报的准确率只有百分之八十几,并不是百分百。为什么天气预报不能百分百准确呢?我们首先得看看天气预报到底预报些啥,以及天气到底是如何被预报的。

天气预报到底预报啥 

天气,大家高中地理课都学而且被地理老师勒令背过,是气象要素如温度、气压、湿度等这些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产生的各种现象,比如雨、云和大家喜闻乐见的雪这些。 

以前为了方便干活,古人会推测第二天的天气并总结了一些谚语,比如小时候经常听爹妈说的“蜻蜓成群飞,雷雨要来临”“蚂蚁搬家下大雨”and so on。

但这些都只是经验,不是正儿八经的天气预报。科学的天气预报得先收集各种数据(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再利用我们对大气的认识,对未来的天气状况进行判断和预测。

一般来说,天气预报分为四个部分:短时预报、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和延伸期预报,短时预报和短期预报准确率比较高。

短时预报是对未来0-12小时的天气预测,其中0-3小时还可叫做临近预报。举个栗子,现在为壹读君报天气时间:

北京今日早上多云,中午多云转小雨。

这就是短时预报。

短期预报是对未来1-3天的天气预报,就是大家每天晚上在新闻联播上看到的那种。

中期预报是对未来4-9天的预测,延伸期预报是对10天以上天气的预测。比起短期预测来说,中期和延伸期预报时间更长,当然也更糙更不准,做不到预报具体日期的温度和降水,到底是多云还是天气晴,因为它们只是根据当前的大气运动推测出来的天气趋势。

4月份的延伸期预报,连“趋势”这个词都不忍心用,只能用展望了。

 

天气预报是如何报出来的

最终我们得到的天气预报信息,要经过多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就是收集初始数据,通过气象站、浮标、雷达、气象卫星、探空气球等收集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

比如卫星云图监测到的风速和风向,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

雷达监测到的下雨情况,

地方站雷达监测情况

全国雷达拼图 

得到初始数据之后再进行数据同化,把数据和用来做预报的数字模型结合在一起产生气象分析。 

同化之后就该轮到数值预报了。数值预报是现在天气的主要预报方式,用人话说就是把同化的数据经过一定的模式用计算机算出来。

计算机算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贼扒拉费劲。壹读君随手截了个数值预报的教材目录图,真的,壹读君再也不想看第二眼,

1916年到1918年英国数学家里查逊曾经试图用人工进行数值预报,他组织了大量人力进行第一次数值预报尝试,仅仅只预测未来24小时的天气,就花掉了多人+手摇计算机12个月的时间,把这工作量给一个人干的话,得24小时不眠不休地干6.4万天,嗯,也就是175年,也就是死了还得爬起来再干半辈子。 

就是这么费劲。 

所以数值预报只能用超级计算机进行预算,别说人了,一般计算机都根本不行。 

而!且!不同的数值产品有不同的模式,模式不同,算出来的天气也是不!一!样!的!

气象局对数值预报的一份总结里,T639、日本和EC等数值产品对2月西风指数的预测,结果就不是完全一样的:

数值预报还存在偏差,因为现在的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真实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而已。

下面是一份3月19日气象局的数值预报产品天气学检验评估公报,EC和GRAPES-GFS两种数值模型对大雨以上等级的雨带位置的预报都出现了偏差,而且对暴雨的预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报空(报了没出现)和报漏(出现了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