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干旱,大地难以愈合的伤

发布时间:2019-12-07 15:16来源: 未知
  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总总指挥回良玉针对当前南方旱情持续发展和珠江调水压咸任务艰巨的形势,要求有关地区要把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放在首位,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加强水量统一调度和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做好抗御秋冬春连旱的各项准备。
 
  对江西省樟树市昌傅镇忠心村77岁的老人彭招仔来说,从7月份开始,喝水就变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
 
  村里有5口井,最浅的11米,最深的17米,但是现在全部断了水。于是,去1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喝成为了忠心村村民的无奈选择。村子里还自发成立了一支6个人的义务挑水队,专门为无力挑水的老人提供帮助,彭招仔每天就在家门口,等着接他们的水。每天早晨5时和傍晚5时,村民就可以看到挑水队的人员去附近的张家村挑水,6个身影在田间走成整齐的一排,每一趟来回3公里路,至少需要20多分钟。
 
  6个挑水的背影,定格成了2007年中国干旱的缩影。
 
  从今年7月开始,向天要水的呼声似乎一直没有断过,从夏季到秋季,从秋季到隆冬,从东北到江南、华南,引水渠干涸,水位一再突破最低,大片大片稻田变得无比坚固,牲口无处饮水,连成群的白鹭都飞到鱼塘去饮水觅食,田间无奈的老农,唯一能做的只是喃喃自问:这究竟是怎么了?
 
  南方大部出现50年一遇秋旱
 
  “都已经12月了,还是不见雨,如果湘江水位再降低10厘米,我们就会有3个水厂取不到水,许多居民的用水供应就会中断!”说起这些,长沙市自来水公司的负责人眼睛都红了。
 
  熬过了燥热的夏天,又等到了树叶枯萎的秋天,仍然没有降雨的喜讯。湖南省邵阳县黄荆乡长乡村6组和18组的村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定量分水,他们两组共用一口井,3天分一次,每户分一担,可是最近,连这口“救命井”也干枯了,村民们只好到1公里以外的地方寻找水源。
 
  9月下旬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出现了50年一遇的秋旱。大旱覆盖了江西、湖南、贵州东部、广西北部等数个省份,面积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极为罕见,其中湘赣两省降水比往年偏少8成至1倍,旱情尤为严重。
 
  11月份以来,长江全面进入枯水期,中游航道相继出现浅情,部分水道不得不靠挖泥船疏浚通航;11月中旬,江西境内鄱阳湖水体面积较1个月前减少了1055平方公里,约占整个鄱阳湖面积的35%,较去年同期减小了34平方公里,显现出“枯水一线”的景观;11月8日8时,赣江南昌水文站出现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水位,此后枯水现象继续发展,低水位记录不断被刷新;11月26日,南昌水文站再创13.78米有水文记录以来历史最低值;11月9日8时,湖南境内的湘江长沙站水位较历史最低水位又低了0.06米。
 
  江湖水位的持续下降和水库蓄水不足给南方各省的城市供水、河流水质、水力发电以及航运交通等方面都造成了严重威胁。11月20日到11月24日,广东珠海平岗泵站几乎无法取水,澳门、珠海等地供水只能依靠库存淡水维持;11月30日,湖南省已有8.3万多人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
 
  其实,江南华南大旱仅仅是今年干旱对我国的第二轮大规模袭击。
 
  由于持续的高温少雨,今年6月,东北和内蒙古东北地区也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干旱,尤其是黑龙江大地更是饱受干旱之苦,造成几千万人受灾,直到12月份,这场旱情也未完全解除。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显示,2007年,全国农作物累计受旱面积达5.99亿亩,其中绝收5239万亩,因旱造成粮食损失373.6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422.4亿元,林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直接经济损失92.6亿元,减少水力发电43.3亿千瓦时;全年共有2756万农村人口、2060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有17个省份的106座城市出现不同程度供水短缺,影响人口2044万,影响工业产值123.7亿元。
 
  截至目前,江南、华南地区干旱仍在持续,并有向南发展的趋势,如果干旱继续发展,华南沿海地区有可能出现咸潮,将严重危害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拉尼娜”和强副高是致旱主因
 
  今年我国遭遇如此大范围、多地区、长时间的严重干旱,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从气候区域划分上看,我国东北地区除西部比较干旱外,大部分都属于湿润或亚湿润气候大区。但是,1999年以来,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概率却达到70%以上,干旱显现出日益加重的趋势。今年的东北大旱和江南、华南大旱都与降水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王永光介绍,黑龙江罕见夏旱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东北大部分地区处在夏季降水偏少的年代际气候背景下,今年6~7月,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50%以上,而且气温偏高,导致东北尤其是三江平原地区旱情严重。二是南海夏季风偏弱,导致水汽输送集中在黄河以南地区,东北大部分地区没有足够的水汽条件。三是7月副高强而位置偏南,稳定位于江南、华南地区上空,不利于东北地区降水,导致东北地区降水偏少,旱情发展。
 
  对于江南、华南干旱的原因,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艾婉秀说,“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是导致南方出现干旱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年2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迅速转冷并逐渐加强,10月中旬后期,“拉尼娜”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完全建立。统计分析表明,“拉尼娜”事件发生年份容易造成我国北方秋季降水偏多,南方降水偏少,入夏以来我国江南华南地区降水持续偏少与“拉尼娜”事件的影响是符合的。
 
  导致干旱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副高。入秋以来,强副高一直影响着江南和华南,冷空气主要影响长江以北地区,南方地区在10月虽有两次强冷空气过程,但由于南海台风外围气流、副高东退减弱过程的迭加,冷暖空气不能形成对峙,导致长江以南地区降水稀少。
 
  干旱带来的无法愈合的“伤”
 
  国家气候中心张强研究员介绍说,干旱带来的损失有时是难以挽回的,会给农作物和人们生活带来无法愈合的“伤”。
 
  干旱使地表长期缺水,土壤逐渐干涸,地下水资源也逐渐减少以致枯竭。没有雨水的补给,植物陆续枯萎,也无法进行耕种,受旱地区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局部地区出现绝产,即便后期雨水再来,也无法弥补已造成的损失。
 
  我国的干旱灾害情况大体有三个特点:
 
  一是干旱灾害面积广,但分布不均匀。据统计,我国每年农田受旱涝灾害的面积约占总播种面积的27%左右,而其中60%左右是旱灾。但我国干旱分布不均匀,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是多旱灾的地区,这两个地区就占了全国受旱总面积的60%以上。
 
  二是干旱灾害出现频繁,有时持续时间较长。受季风气候影响,在全国境内,局地性或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
 
  据研究表明,在1979年至1991年的13年中,其中有8年是在华北、东北及华南地区出现干旱,另有两年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出现干旱,两年出现了全国性干旱,一年为长江流域干旱。
 
  而从干旱持续时间看,许多地区会出现春夏连旱或夏秋连旱,有时甚至出现春夏秋三季连旱。
 
  三是干旱常伴随着高温出现。许多干旱灾害出现的同时,往往同时出现高温,致使旱情加重,这种情况在长江流域伏旱期更明显。
 
  采取具体行动减小干旱影响
 
  对于干旱的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截至目前,人们对干旱的演变规律和形成机制还不甚清楚。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干旱将变得更加难以预测,而人类活动无疑是干旱加剧的巨大推手。今年我国遭遇大面积的干旱,仿佛一支猛烈的针剂,刺痛了中华大地,也引发了我们对于自身行为的思考。全球变暖是导致严重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多发、频发的一个大背景。工业化后,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循环系统。同时,人类活动的发展也在不断破坏着地表植被及其上层结构,使得更多的天然降水无效流失,减少了可用水量。
 
  此外,随着人口及社会生产力的增加,对水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社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从而导致了旱灾的多发、频发,旱情面积大、地域广、时间长。
 
  有研究表明,在全球平均温度上升1℃的情况下,中国东北区的干旱就要增加5%~20%,最大达到2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几乎年年发生干旱。2006年川渝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干旱,给川渝地区造成了无法愈合的伤口,而今年的这场干旱,也会对东北大地和江南、华南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如何采取具体的行动减小干旱的影响呢?专家建议,首先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扩大水田和旱田水浇地的面积,建设旱涝保收田;二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不断培育和推广抗旱作物和抗旱品种,研究开发和推广抗旱栽培技术,提高抗旱能力;三要着力提高对异常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测能力,加强对干旱的预测;四是要积极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要大力植树种草,调节辐射和热量平衡,改善地表生态和气候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