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秋初防“霜”正当时

发布时间:2019-12-06 12:30来源: 未知
  农业上所指的“霜冻”与日常所说的“霜”其含义和所指内容截然不同。气象学中“霜”是指大气中的水分由于低温而出现的凝结现象,是否出现凝结现象主要决定于温度降低的程度以及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这是一种纯粹的物理或气象现象。但“霜冻”则不然,首先是由于气温降低,但不一定有水汽凝结现象发生,更重要的是这种现象发生后对作物产生了伤害。根据白色凝结物的出现情况可分为白霜(有白色凝结物)和黑霜(无白色凝结物)。
 
  另外,霜冻的发生时间主要在冷暖季节的转换或交替期间,而不是在严冬季节,严冬季节发生的这种现象称为“冻害”。因此可以进一步将霜冻的概念理解为:在有植物生长的春末与秋初季节,由于各种天气原因,导致接近植物周边环境的温度骤降到0°C以下,使植物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者死亡的一种短时间低温灾害。此外,根据霜冻发生季节和早晚,将其分为早霜冻和晚霜冻。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秋季向冬季过渡时,随着天气变冷,气温下降,出现0℃以下气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直至出现霜冻。此时如果某种作物未收获,或未成熟就会发生严重的损害。由此可见,霜冻出现越早,则危害越大。在中纬度地区,冬季向春季转换时期发生的霜冻,就是晚霜冻,也称春霜冻。一般情况下,春天最后一次霜冻(终霜)出现越延后,造成的损失越大,因为作物越冬返青后随着时间延后,抗冻能力越来越差,而且受灾后的补救也越来越难。
 
  霜冻的直接原因是气温降低到0℃以下引起的作物冻害,因此要采取一些常用的方法来延缓温度降低或提升温度。
 
  烟雾防霜法:烟雾防霜是古老的方法之一,目前大面积防霜仍然采用。
 
  灌溉喷雾法:利用水凝结放热的物理属性,采用微喷雾化技术也能有效防霜,这项技术最早在德国采用,目前在许多国家均有应用。利用水比热大、放热缓慢的物理特性,在霜冻来临时,及时灌溉也具有一定的防霜效果。
 
  空气扰动法:将近地层大气上下扰动混合,可将上层热量传输到地表面,弥补因地面强烈辐射而损失的热量,减缓气温持续下降引发霜冻。
 
  覆盖保温法:利用覆盖法防霜在我国比较普遍,例如在我国西部一些地区,利用秸秆树叶、纸张薄膜等简易覆盖方法,预防苗期霜冻,更简单的覆盖是利用沙土培埋幼苗,也具有一定的防霜效果。
 
  另外,灌溉喷雾法、药剂防治、生物防治、拮抗菌防霜、基因工程菌防霜、噬菌体防霜及某些农艺措施,如适时追肥灌溉、中耕除草、开展病虫害防治等,也可以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发育,提高自身的抗低温能力,从而起到防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