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初霜冻:农作物“秋季杀手”

发布时间:2019-12-06 12:23来源: 未知
  进入八九月,素有农作物“秋季杀手”之称的初霜冻成为焦点。
 
  今年首次初霜冻出现在8月21日的内蒙古东北部及黑龙江西北部地区。出现区域主要在林牧区,对春玉米、大豆等作物产量基本无影响。前期初霜冻的影响范围比较小,主要属于比较耐寒的林牧区,因此危害不大。
 
  为何部分地区初霜冻出现偏早?初霜冻会对农作物产生哪些危害?是否会影响今年秋粮形势?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毛留喜。
 
  今年部分地区作物发育期推迟应防范早霜冻风险
 
  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冻称为初霜冻,初霜冻愈早对作物的危害愈大,一般“谋害”尚未成熟的秋收作物和未收获的露地蔬菜。
 
  自今年7月下旬以来,东北部分粮区气温偏低,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减缓,局部地区作物发育期推迟,增加了遭遇早霜冻的风险。
 
  受北方冷空气影响,9月3日至5日,内蒙古东北部和中部偏北地区、黑龙江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了初霜冻;9月,黑龙江北部气温偏低,其西北部主要农区初霜冻较常年偏早。
 
  毛留喜介绍,东北地区中北部近50年平均初霜冻出现在9月中下旬,南部出现在10月上旬;但黑龙江大部、吉林东部和北部最早的初霜冻曾出现在9月上旬或之前,其中黑龙江北部和西部以及东南部、吉林东部部分地区出现在8月31日之前;近50年来,9月上旬黑龙江北部和中部部分地区以及吉林东部地区早霜冻出现的概率为10%~42%。
 
  热量资源是影响东北三省粮食作物生长的主要因子。9月上旬,东北地区玉米、一季稻等作物一般处于灌浆乳熟期,如在此期间遭受霜冻影响,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大。
 
  曾多次前往霜冻现场做气象服务的毛留喜透露了一个小现象:“霜冻出现后,当天并不会看到农作物有异常情况,待3至5天后,作物叶子便有的变黄,有的枯死。”初霜冻总是在悄无声息中“行凶作恶”,所以被封为农作物“秋季杀手”。
 
  有人常会混淆冻害和霜冻,的确,冻害和霜冻虽然名字听起来类似,但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冻害是指作物在0℃以下的低温使作物体内结冰,对作物造成的伤害。常发生的有越冬作物冻害、果树冻害和经济林木冻害等。二者的气象指标与发生对象都有所不同。”
 
  庄稼被冻坏,其实和人被冻是一个道理。庄稼和我们人体一样,由无数细胞构成,出现霜时,气温一般在0℃以下,这使得庄稼体内细胞间的水分被冻结成冰,因为冰的体积大,所以就把细胞内的一部分水分“挤”了出来。这个挤的过程,不但使庄稼的细胞受到机械损害,而且引起植物水分减少,产生“脱水”现象。慢慢地,庄稼因水分减少而枯萎或死亡。
 
  近十年来,让毛留喜印象最深且最为严重的霜冻灾害要属1995、1999、2001年那些年。“如最近的2001年从9月15日开始黑龙江全省出现降温过程,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黑河南部、伊春及萝北、富锦、同江、绥滨、虎林等县(市)出现霜冻,21日早,全省甚至普降枯霜(也叫‘酷霜’,即较严重的霜),与常年平均霜冻日期相比,均偏早4~9天,导致各种贪青晚熟作物受害严重。”
 
  北方冷空气暴发早多种因素导致初霜冻发生
 
  “早霜冻怕早,晚霜冻怕晚”。今年内蒙古东北部及黑龙江西北部地区出现的初霜冻较常年同期偏早。那么为什么部分地区初霜冻会提前出现?
 
  “霜冻的形成主要受冷空气活动影响。”毛留喜说,一般入秋后,北方冷空气活跃并向东南方向发展,此时较易出现霜冻。而今年就是北方冷空气爆发早,且比较频繁,因此会出现初霜冻提前的情况。
 
  除了冷空气之外,霜冻的形成还需要晴朗无风的天气。如果有暖湿空气与冷空气交汇出现降水,湿度大温度不至于降到很低,农作物就不会被冻坏。
 
  毛留喜综观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的霜冻灾害呈现减轻的态势。较严重的霜冻还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1964年、1969年等),一般偏早8-20天。”
 
  吉林省气象台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马树庆告诉记者,通过计算1961年至1980年和1981年至2005年两个阶段的平均无霜冻的日数可以看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暖,近25年各地的无霜冻日数明显的延长了,如东北和华北地区大部延长了10天至20天。马树庆指出,从2005年至今,无霜期仍在延长,只是日数增长不明显。无霜期的延长可以使复种指数上升,晚熟作物品种面积比例增加,总的来说对农业生产是有利的。
 
  霜冻害除了与气候冷暖和寒潮天气发生情况有直接关系外,还取决于种植制度、作物品种布局和作物生长发育的节率与气候变化的协调与否。近几年来,霜冻害没有加重与当地农民选用合适的农作物品种有很大关系。
 
  初霜冻早来会否影响“九连增”格局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东北三省近50年来气温上升,热量资源增加,作物种植布局随之也发生了较大的调整,粮食作物种植北扩东移明显。虽然近50年来东北地区初霜冻出现日期总体呈偏晚推后趋势,但近年来9月上旬东北地区中北部早霜冻天气时有发生,对粮食生产构成一定影响。
 
  八九月是夏秋转换时节,而常年此时,正是我国东北地区极易出现初霜冻的时候。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辽宁的春玉米、一季稻正处于乳熟至成熟期,大豆处于鼓粒至成熟期,初霜冻出现的早晚、程度轻重,对东北粮食产量影响很大。
 
  农业的丰收或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谈到今年我国秋粮能否丰收,毛留喜说:“今年东北部分地区霜冻偏早是事实,但影响不是很大,时间不是很长,且出现范围不是秋粮主产区,秋收粮棉作物总体长势良好,因此不影响大局。”今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望实现“九连增”。
 
  总体来说,目前已经出现的霜冻对大部分作物没有影响,对粮食产量也基本没有影响,仅对尚处于蜡熟期和贪青晚熟地块的作物籽粒灌浆有一定不利影响。“建议东北地区对于已经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收割,防止后期倒伏、籽粒脱落而减产;对尚未成熟的地块应采取促早熟措施,促进作物灌浆和籽粒形成。”毛留喜说。
 
  初霜冻和终霜冻
 
  霜冻是指在温暖的季节里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或0℃以下,使作物受到伤害甚至死亡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每年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冻叫初霜冻。每年入秋后第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初霜冻;每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终霜冻。
 
  白霜和黑霜
 
  白霜是指当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多,气温低于0℃,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面的物体上凝华,形成一层白色的冰晶现象。
 
  有的时候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但由于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地面没有结霜,这种现象称为黑霜。
 
  霜和霜冻
 
  霜和霜冻是秋冬季节的天气现象。
 
  霜是由于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即气层中地物表面温度或地面温度降到零度以下,所含水汽的过饱和部分在地面一些传热性能不好的物体上凝华成的。霜冻是白色冰晶,其结构松散。一般在冷季夜间到清晨的一段时间内形成。形成时多为静风。
 
  冻雨和霜冻
 
  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当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
 
  冻雨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时期。中国出现冻雨较多的地区是贵州省,其中山区比平原多,高山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