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二十四节气:清明

发布时间:2019-11-08 16:56来源: 未知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气,气清景明之意,正是鸟语花香的盛春时节。“言万物去故而从新,莫不鲜明之谓也。”“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清明之名,便表征了这一时节的天气是清新、明媚、和暖的。
 

清明时节,我曾在一座古镇的小街上闲逛时,看到这样一段话:找个小店,挑张喜欢的明信片,寄给中意的人。背面写上:某年某月某日,天气晴,我在这里想念你。

或许是职业的原因,我特别容易被那些借用了天气元素的广告感动,算是“被煽情”。于是,我也写下一段话:让云画出一组手语,让风寄出一份快递,告诉你,这里的天气,特别适合想你。

清明时令之趣

古人描述的清明物候是: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古人的气象观测中非常留意雷之激、虹之美,节气物语中都有专门的描述。春分“雷乃发声”,秋分“雷始收声”;而属于虹霓的季节,开始得晚,结束得也晚,时间跨度更大,从清明时节“虹始见”,到小雪时节“虹藏不见”。

当然,“田鼠化为鴽”只是古人的一种“误读”,包括惊蛰的“鹰化为鸠”、大暑的“腐草为萤”、寒露的“雀入大水为蛤”、立冬的“雉入大水为蜃”。今天看起来很怪异,天暖了鼠怎么就变成鸟类了呢?天冷了,鸟怎么就变成贝类了呢?这些,显然有违科学识见,它反映的是古人关于万物运化的浪漫猜测。

 

https://wenku.baidu.com/content/4b72a17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5?m=9d75109cfcae5ca5273f508411fc50dc&type=pic& data-cke-saved-src=d4b7fddcb8af36882c652b0c597acb1d.jpg src=d4b7fddcb8af36882c652b0c597acb1d.jpg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节气,最著名的一幅画是《清明上河图》。关于作者张择端,人们只能看到个字的简历:“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16于京师,后习绘事。”为后世奉上伟大作品的人,只是寂然无闻的一个习绘者而已。那时的东京汴梁,是一座香艳之城。“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他用画笔为我们描绘了交叠的、繁密的关于一座城市、一个时代、一个节令的往事图谱。在中国历史上,记述节令物候、节令风俗的“岁时记”有很多,但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直观、鲜活的图画版“岁时记”太少了。

在我记忆中,特别喜欢的清明物候便是榆钱儿。

戏问花门酒家翁/唐 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阳春时节,捋几串榆钱,鲜嫩、脆爽,又有淡淡的甜。捋榆钱,蒸榆钱饭,煮榆钱粥,拌榆钱馅儿,春天里的清鲜之食。榆钱,音同“余钱”。榆钱在人们眼中,真是意好味佳之物。以榆钱为食,以榆枝为薪,“清明一日,取榆柳作薪煮食,名曰换新火,以取一年之利”。

阳春时节,人们以花叶为养。

《洛阳记》:“寒食日,妆万花舆,煮杨花粥。”

《遵生八笺》:“青精饭:用杨桐叶,并细叶、冬青叶,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道家谓之青精干食饭。今俗以夹麦青草捣汁,和糯米作青粉团,乌桕叶染乌饭作糕,是此遗意。”

《月令图经》:“上巳日可采艾并蔓菁花,以疗黄病。”

《琐碎录》:“三月三日,取荠菜花铺灶上及坐卧处,可辟虫蚁。是日取苦楝花,无花即叶,于卧席下,可辟蚤虱。是月初三日或戊辰日,收荠菜花、桐花、芥菜,藏毛羽衣服内,不蛀。”

《法天生意》:“三月三日,采桃花浸酒饮之,除百病,益颜色。”

《万花谷》:“春尽,采松花和白糖或蜜作饼,不惟香味清甘,自有所益于人。”

清代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述:“三月采食天坛之龙须菜,味极清美。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宫廷所载的“时品”中,不少是来自各地的贡品,即使隆冬亦不乏食物“多样性”,但这些并不能代表本地的物候。反倒是民间的“花叶饮食”,体现着时令之趣。

《洞天清录》中的一段话,令我们思忖如何能够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自寻其乐、自得其乐,以自己独特的清雅方式品味独特的时令之美。

人生世间,如白驹之过隙,而风雨忧愁,辄三之二。其间得闲者,才十之一耳。况知之能享者,又百之一二。于百一之中,又多以声色为乐,不知吾辈自有乐地。

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声。明窗净几,焚香其中,佳客玉立相映。取古人妙迹图画,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端砚涌岩泉,焦桐鸣佩玉,不知身居尘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也?

杨柳青,放风筝

春日短暂,人们岂可错过?正所谓“握月担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有人“缀杂花以为盖,幂丰叶而为幄”,有人“花落为褥,翠草成裀(内衣),醉眠春日”。人们守寒冬、熬暑夏,“风雨忧愁”之时,尚能“受用清福”,气清景明之时更是快意酣畅地让自己的心神与物候约会。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陕西大荔县志:“种麦后,历冬无雪,次年又无雨泽,农夫蹙额相告,不胜焦灼。至清明后屡有东北风,麦苗屡盛,竟得大熟。人咸以为‘风收年’,为丰年颂云。”春风、春雨,都被比喻为恩泽。风也恩泽,雨也恩泽,风雨只有在春天才能够同时享受到被人们视为恩泽的礼遇。

“春之风自下而升上,纸鸢因之而起;夏之风横行空中,故树杪多风声;秋之风自上而下,木叶因之而陨。”这是古人的说法。那么为什么春天最适合放风筝呢?第一是风力,第二是升力。春天的风最大,在四季中高居榜首。

 

https://wenku.baidu.com/content/4b72a17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5?m=9d75109cfcae5ca5273f508411fc50dc&type=pic& data-cke-saved-src=28521677134fe8474c7c8323cf21b62f.jpg src=28521677134fe8474c7c8323cf21b62f.jpg

清代 焦秉贞 《百子团圆图》之放风筝、堆雪人

 

为什么冬季容易积聚雾霾?单纯就气象特征而言,因为地面很冷,半空当中有暖而轻的空气像扣了一个锅盖一样,形成阻碍空气扩散的逆温层。而春天,地面回暖而轻的空气像扣了一个锅盖一样,形成阻碍空气扩散的逆温层。而春天,地面回暖迅猛,阳春三月是升温幅度最大的时段,上冷下暖,完全是一年之中最好的“顺温层”嘛,这种大气层结为风筝提供了足够的升力。

“杨柳青,放风筝”,如果放不成风筝,可是会责骂老天爷的: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当然,焦秉贞最著名的传世作品还是他的《耕织图》。

《耕织图》类的画作,起源于宋,鼎盛于清。以绘画艺术呈现农耕艺术,以画以诗,劝课农桑,可谓中国的农业大百科诗画集。《耕织图》使更多的人了解农之美、农之巧、农之艰,是最亲切的农业科普、最直观的男耕女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