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怎样诊断气象生理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

发布时间:2019-12-05 18:39来源: 未知
  由于气象条件不良,常会引起农作物生理性病害。在田间生产管理中,农作物生理性病害又常易与侵染性病害混淆,一不小心会因误诊,丧失有效防治时间,带来无法补救的损失,有的甚至滥用农药,不仅治疗无效,而且使危害人畜安全的残毒富集,加重面源污染。
 
  对于上述二者的诊断、分辨,通常认为,气象生理性病害,属于非生物因素,是由不适宜的气象生态环境引起,没有病原物的侵染,也不能在作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它具有“三性一无”,即突发性、普发性、散发性与无病征。
 
  所谓“突发性”。其病害在发生发展上,发病时间多数较为一致,往往为突然发生的现象。病斑的形状、大小、色泽较为固定。
 
  所谓“普发性”。通常是成片、成块普遍出现,常与温度、湿度、光照、水等偏颇过度的特殊条件有关,它不存在发病中心,相邻植株的病情也差异不大,以至于也会有其他某些作物甚至杂草出现类似的症状。
 
  所谓“散发性”。多数是整个植株呈现病状,且在不同植株上的分布也较有规律,若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环境条件,植株一般可以恢复健康。
 
  所谓“无病征”气象生理性病害只见病状而无病征。
 
  而侵染性病害有病原物(如病菌、病毒)侵人,它具有“三性一有”:循序性、局限性、点发性与有病征。
 
  当然,不论是气象生理性病害还是侵染性病害,在诊断与分辨时若确有困难,可结合实验室鉴定。由于多年的生产实践,农业与气象科技人员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在实践中对气象生理性病害的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长江中下游双季稻产区,在早稻播种育秧期,在3月下旬播种的早稻(地膜秧),于4月中旬前期,已进入三叶期(即断乳期)。此时,种子中的胚乳已消耗殆尽,秧苗的生长已由靠种子胚乳的“异养”阶段转为“自养”,其生长已从属于光合作用。若遇连续3天或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0℃~12℃的低温阴雨,紧接着天气陡晴,气温猛升,湿度陡降,会因秧苗叶面蒸腾过速,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功能尚未恢复,导致植株生理水分失调,引起大面积“青枯死苗”。为此,农业气象专家建议,在天气转晴时,对地膜秧田切忌过早放水,也不可揭膜过快,没有水的田块,在揭膜前还应先上水后揭膜。由于天气转晴的早上,气温很低,可在9~10时,由两人到秧田,先让厢面地膜两头轻轻露出缝隙,缓慢通气,然后在两头轻轻抖动,使膜上的水珠如同露水落到秧上,接着再缓慢揭膜,使秧苗有一个慢慢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这样就不至于出现“青枯死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