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大棚的建造应优化“小气候”

发布时间:2019-12-05 18:34来源: 未知
  诸所周知,大棚覆盖薄膜,就是借助于地膜的透光增温,利用太阳能,白天通过接收太阳光照,使棚内蓄热,夜间又阻止散热的“温室效应”,确保蔬菜等作物不受外界寒冷,正常生长或反季栽培。
 
  可有的菜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扩大大棚利用空间,无节制地加高棚室高度,甚者超过6米,由于棚室墙体增高需要在棚内大量取土,下挖就越来越深。错误的认为,棚内下挖越深越保温,越利于蔬菜生长,形成了“地窖式”的蔬菜大棚。
 
  其实,这样做会直接在棚内取土,不仅会把表层肥土挖走,会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有益微生物匮乏,透气性差,不利于蔬菜生长。尤其是这类“地窖式”大棚,恰在晚秋、冬季、初春阳光斜射期,会使一些断面见不到光照,由此使棚内地温与气温难以提升,处在(低洼处)遮阴带内的蔬菜,不仅得光少,而且较冷的空气密度大而重,还会下沉到这类洼处,导致“低温障碍”。蔬菜因缺乏光温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导致“面黄肌瘦”,甚至“饥饿”而亡。尤其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种植的黄瓜等普遍出现沤根、死苗现象,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
 
  基于上述,建议农户避免建造“地窖式”棚室,蔬菜种植还应起高垄(35厘米左右),增加肥沃耕作层。同时,要在大棚旁下挖深沟,以降低棚内的地下水位,这样才有利于棚内作物增光、增温、降湿、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