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天气变化与中暑

发布时间:2019-12-03 14:56来源: 未知
  中暑是盛夏高温条件下导致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和汗腺功能衰竭所产生的急性疾病。它是夏季典型的气象过敏反应。产生中暑的因素除了气温外,还与湿度、日照、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暴露时间、体质强弱、营养状况、水盐供给以及健康状况有关。此外,老年人、体弱多病、肥胖、饥饿等均可能是中暑的原因。其症状为,高热、无汗及昏迷。首发症状有全身软弱、无力、头痛、眼花、恶心及汗少,继而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1℃以上,并有极度困倦、皮肤干热无汗、脉快、呼吸浅、血压下降。如不赶快救治,很快发展出现全身抽搐、心律失常、脑水肿、休克甚至死亡。
 
  每年高温季节都会导致中暑大量发生并夺去不少人的生命。1995年的高温使印度中暑者中有500人的生命被夺去。其中尤以心血管、脑血管、高血压患者和年老体弱者居多。对我国大部而言,每年的7月份是中暑的高发期。统计表明,当7月份气温高、高温日数多时,该年中暑人数多,当7月气温低、高温日数少时,该年中暑发病率低;当日平均气温大于32℃,中暑人数明显增多,当日最高气温大于37℃,中暑人数急剧上升。我国工矿企业常把最高气温35℃作为中暑的高温指标。实际上,即使气温不很高而湿度较高和通风不良时,从事重体力者亦可发生中暑。例如,当气温40℃、湿度30%,气温38℃、湿度50%,气温31℃、湿度80%,体温调节即会发生障碍。因此,气象上规定我国灾害性的天气标准,长江以南,最高气温≥38℃,或最高气温≥35℃、湿度≥61%,长江以北最高气温≥35℃,或最高气温≥33℃、湿度≥64%。
 
  人体正常体温保持在37℃左右、皮肤温度保持在32℃左右,和外界的热量交换主要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以及水分蒸发等方式,随着气温的升高,以传导、辐射方式散热的逐渐减少,汗液蒸发散热逐渐增加。尤其当外界气温高于32℃时,大部分热量要通过汗液蒸发了。当外界温度过高,达到35-39℃,加上劳动强度大,体内产生的热量就不容易散发,从而引起体温升高,出现上述一系列症状,此为热射型中暑,是中暑中最严重者;二是热衰竭型中暑,与第一中类型相反,主要是因大量出汗引起,多表现面色苍白、皮肤多汗、呼吸浅、脉博弱、血压下降、意识不清;三是痉挛型中暑。主要是体内大量出汗,丢失了盐分引起肌肉痉挛,常与热衰竭同时出现,有口渴、乏力,突出表现为肌肉抽筋;四是日射型中暑。主要是夏日阳光直射头部而产生的脑部损害,有头痛、头昏、恶心,重者昏迷,体温升高。
 
  不管那种类型,只要一发现有中暑症状,就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移至阴凉处,揭开衣服,头部冷敷或冷水擦澡,喝些淡盐水或清凉饮料,可服用仁丹或十滴水;有高热者,可肌肉注射,有呼吸困难者用人工呼吸,若出现血压下降,应急送医院。严重中暑昏迷不醒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将患者侵入4℃水浴中,同时按摩皮肤,改善血压循环,带体温降到38.5℃时,停止降温,转移到室温下继续观察或用风扇给全身散热,使体温回升。在抢救过程中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或输入氧气,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中暑的预防,一是注意收听高温预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迂高温天气,尤其是每天的11-14点,尽量减少外出,适当午睡,饮食宜清淡,多喝些淡盐开水、绿豆汤,每天勤洗澡、擦身;二是野外工作者、外出旅游、观看露天体育比赛,一定要带上防暑工具,如,草帽、遮阳伞、太阳镜、仁丹、十滴水等,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曝晒,注意到阴凉下休息,年老体弱者外出一定要有家人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