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夏至节气是这么来的,涨知识了
发布时间:2020-04-16 17:37来源: 未知“荷花开在夏至前,不到几天雨涟涟 ”。又到了赏荷季,也不知不觉地迎来夏天的第四个节气——夏至。
对于节气,儿时背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节气歌是否还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夏至是这样来的
到了夏至,北半球白天的时间最长,晚上的时间最短。
这个气象变化,其实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周朝,咱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
那个时候周天子的朝廷里有掌管天地四时变化的官。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群头发乱糟糟,捧着大厚书本,拿着尺子圆规小本本,记录各种数据的老学究。
没有钟表,老学究们就发明了一个计时的工具,叫土圭。就是在地面上插上一个木杆子,通过木杆影子的移动规律和长短变化,来做研究。
据说有一天,周天子正在朝堂上看各地收成怎么样,打了多少谷子,哪里的牛羊又生了多少小牛小羊。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学究突然就跑了进来:
“大王大王,有新发现了,我们发现一年中有一天白天的时间最长,这一天木杆的影子最短,过了这天影子就变长了。”
周天子一皱眉:“那说明什么呢?”
老学究深吸一口气,激动地满脸通红:
“大王,这说明的可大了,有影子最短的一天,就有影子最长的一天,等我们发现影子最长的那天,多少天是一个轮回就能定下来了。”
周天子好像对这件事也没多大兴趣,无趣的说:“那这一天取个什么名字?”
老学究高兴的说:“我们已经想好了,就叫夏至,夏至。”
就这么着,夏至这个节气就确定下来了,它还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节气。

夏雨隔田坎
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
这种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唐朝诗人刘禹锡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佳句。
这首生动再现节气现象的诗,还被选入了小学语文课本。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南宋诗人洪咨夔所作的《夏至过东市二绝》里,也描绘了夏雨骤来疾去的特点:
《夏至过东市二绝》
【宋】 洪咨夔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夏至到了,从今天起每天为你送一缕清风,希望能穿过山的阻隔,为你带来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