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十条你应该知道的夏至小知识
发布时间:2020-04-15 17:17来源: 未知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夏至节气则是在整个夏季中白天时间最长而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一般在6月21至22日。夏至以后,每天白天的时间逐渐缩短。今日微贴君和小伙伴们来聊聊夏至。

微贴独家
01
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02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才达到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03
旧时古人十分重视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而宋代在夏至之日始,百官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驱热,香囊可驱蚊抑臭。
04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05
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己经有了祭神仪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民间的百姓们在这一天吃夏至面,有的地方还将新麦做成饼摸等,他们分别用自己的方式庆祝夏至。
06
盛夏到来多雷阵雨。这种雨来得快,去得快,范围未必很广,但雨量一般较大,所以在夏至注意防汛是十分必要的。在北方一些河流的上游高山上的冰雪融化,使河水上涨,因此在这个时候要注意防止水患,尤其是对农作物物的危害。

微贴独家
07
夏至后,是江南梅子黄熟期,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季节,这时空气非常潮湿,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暴雨,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08
适当的运动也是夏至养生必不可少的,在运动方式上,宜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方式,避免强度过大。若运动过激,可能导致大汗淋漓。运动时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宜在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步、锻炼。
09
夏至心静自然凉,晚睡早起午休躺,暑伤津气炎热防,切忌饮食过寒凉,神清气和胸宽畅,户外防晒讲着装。“不过夏至不热”,夏至节气表示着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而且随着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继续升高,就进入大家常说的伏天了。
10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不要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要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拥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微贴,可能是你身边最懂你朋友圈的好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