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发布时间:2020-04-07 11:34来源: 未知

科学家已经多次辟谣,不存在地震云这种东西,请大家不要传播恐慌,不要相信谣言。科学家已经多次辟谣,不存在地震云这种东西,请大家不要传播恐慌,不要相信谣言。

「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7年08月08日21时19分46秒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度,东经103.82度)发生7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九寨沟沟口震后道路受损、碎石满地

一时间,网络上大家都在互相询问、报告震感、记录受灾场面的信息。但是,在这些消息之中,有些“未卜先知”的神秘消息,开始被很多人转发——

「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地震云并不存在,也没有什么云能预报地震。四川省地震局8月4日援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汀的研究表示,“地震云学说”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所接纳,地质或气象方面的专业人士都曾或委婉或直接地加以反驳。

中国气象局也曾表示: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二者之间有内在关联性,也没有证据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发生。

「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科学家已经多次辟谣,不存在地震云这种东西,请大家不要传播恐慌,不要相信谣言。

「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什么是“地震云”?

「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80年代,一些发表的“地震云研究”认为“地震云”共有三种类型:条带状、辐射状、干涉条纹状。并附上了实拍照片。

今天我们回头看,尽管年代久远,照片模糊不清,但依旧可以辨认出这些“地震云”,其实在云的科学分类中都有对应种属,而且很常见。

比如“条带状地震云”,其实是荚状层积云或者荚状高积云。

「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当年拍摄的“条带状地震云”,来自《初论地震云》,自然杂志,1986年

再比如“辐射状地震云”,其实是辐辏状高积云。

「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当年拍摄的“辐射状地震云”(来源同上)

再再比如“干涉条纹状地震云”,其实是波状高层云。

「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当年拍摄的“干涉条纹状地震云”(来源同上)

如果说80年代的“地震云研究”,还试图用一些科学方法来对“地震云”作出一些限制和区隔;那么现在,在“地震云”已经彻底退出科学界后,如今的民间“地震云专家”则显得更加奔放和随意。

他们把一切“怪异”的云都指为地震云,但“怪异”是一个主观词,到底什么样是怪异什么样是不怪异?完全没有客观标准。

比如2016年2月17日下午,江西婺源出现的这种云,被说成是地震云,引起一阵恐慌,但这实际上是波状层积云。

「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江西婺源波状层积云

2010年1月7日潍坊,也说有地震云,这还是波状层积云。

「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潍坊波状层积云

今年7月28日,长春刷爆朋友圈的“地震云”,其实是透光高积云。

「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长春透光高积云

现在你打开搜索软件,搜一下“地震云照片”,将看到各种高积云、各种层积云、各种卷云、各种卷积云……而它们其实都是天空中再常见不过的云——如果你经常抬头看云的话。

甚至还有飞机喷出水汽形成的航迹云(俗称“飞机拉线”)也被指为“地震云”,难道飞机飞过也是地震征兆?

「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航迹云

网上形形色色的“地震云”,以高积云或层积云居多,因为这两种云容易形成波状、絮状、透光、放射状、荚状等“怪异”的样子;再加上有时在傍晚或早晨,染上了晚霞或朝霞的颜色,就更被疑为“天有异象”了。

「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地震云”发展史

「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相信诡异的云就是地震的先兆,这个思路在古今中外由来已久。

1624年,明天启年间,意大利传教士龙华明和高一志,摘录西欧古籍,写成一本《地震解》,呈送给太宰李崧毓。在第八章“震之预兆”里,其中第五个“预兆”就是“地震云”:昼中或日落后,天际晴朗,而有云细如一线甚长,震兆也。

在中国古代很多关于地震的记载中,也都强调地震前有怪异的云雾。比如:

1680年9月9日云南楚雄6.5级地震前“自西北起,黑雾弥天”

1815年10月23日山西平陆6.7级地震前“西南天大赤……夜有彤云”

1935年宁夏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忽见黑云如缕,宛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

1936年甘肃天水“是日天空布满积云,下午一时许聚起大地震”

1941年5月5日黑龙江绥化6级地震前“伪县府庶务科长看见,在西北天空中有如烟云的三系,其间带有黄色而明亮”

「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传闻中的地震云

“地震云”的高命中率

当然,“地震云专家”能长盛不衰,也并非浪得虚名,人还是有一套很具迷惑性的“证据”,这就是高命中率。

比如,他们说:

中国512汶川大地震的前3天,在山东临沂出现“绳纹状的地震云”

中国四川雅安地震的一周前,杭州上空出现“地震云”

2008年6月1号巴士海峡地震前一天,合肥出现“地震云”

我潜心围观过网上几位知名“地震云专家”,他们的路子就是:先贴一张“怪异”的云出来,宣布为地震云。之后,在短则几天、长到一个月的时间范围内,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地震了,都算“命中”!

要按着这个精度,天气预报就可以改成“今天明天后天乃至一个月内,全球总有一个地方将会下雨”,这准确率也能分分钟飙到100%,想降都难。

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500多万次地震,每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咱就不算那些小地震了,就光算≥5级的破坏性地震,全球每年发生1000次,差不多每天都得发生两三次。

「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换句话说,任何人,随便朝天一指、掐指一算,随口说句“今天全球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他都稳赢不输。更何况“地震云专家”还把时间放宽到一个月以内呢。

为何说“短期临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

地震预报之难首先来源于人们对地震缺乏了解。当地壳岩层突然断裂,内部能量就会从震中辐射出来,导致地球摇晃或摇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的酝酿和发生过程都是极为复杂的物理过程,这个地下岩石的“应变缓慢积累-快速释放”过程具有非线性,一些地震学家更认为地震系统具有“自组织临界性”。

什么是“自组织临界性”呢?

「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想象一堆沙子,一粒一粒落在桌上,形成逐渐增高的一小堆,初始阶段,落下的沙粒对沙堆整体影响很小;然而当沙堆增高到一定程度,沙堆尖端已经非常细的时候,继续落沙,会发生什么事呢?

答案是,落下一粒沙可能导致整个沙堆发生坍塌,但也可能只引起沙堆局部的小坍塌。这就是“自组织临界”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任何一个小的扰动,所引起的后果是不可预测的,可能是一些小的沙崩,但也可能引发特大的沙崩。

许多地震学家就认为,地震与沙崩的情况是类似的。

在地震的案例中,地球岩石层可以看作由不同层次的块体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是板块,最小的是矿物颗粒。不同的块体之间、不同层次的块体之间都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地壳的某一次小的滑动、碰撞,正如我们在沙堆上随机加上的某一粒沙一样,很偶然的原因,产生的后果也许是一个感觉不到的小地震,但也可能是9级大地震。

「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如果这个理论成立的话,别说在震前,就是地震刚发生时,它会演变成怎样的地震也无从知晓。也正是基于这种理论,有不少地震学者认为可能永远无法进行短期临震预报。

还好,这只是其中一种观点,也有人认为地震未必是混沌的,地震预测的难题关键就在于人们不可能以高精度测量断层及其邻区的状态,以及对于其中的物理定律仍然几乎一无所知。

如果这两方面的情况能有所改善,地震预测或许能向前推进一大步。然而最大的难度恰恰就在如何获取地底下的信息,而且即便获得了足够的信息,其复杂程度也可能远超人们想象。这就是为什么说短期临震地震预报在现阶段几乎是不可能的。

即便地震能一定程度地预报,还涉及艰难的公共决策

科学家并没有完全放弃短期地震预报。2005年以来,美国地质调查局向加州提供了一个余震预报网络服务。利用探测器监测全加州的强地面运动,然后通过余震统计资料推算地震概率,可以被常态化地应用于“低概率环境”。

目前该系统已经发出过若干警报,但媒体和公众均未当作一回事。因为这种警报虚假警报率高。

问题还不仅仅在于预报困难,即便短期临震预报有了惊人的进步,也不见得一定就该进行报道。

像日本政府就从来都不做正式的预报:一是为了避免恐慌,二是考虑到自然规律的复杂性。

「辟谣」别再谈什么“地震云”,没有云能预报地震!

2010年山西太原等地出现地震谣言,造成数万群众情绪紧张,露宿街头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权威露西尔琼斯就直白的说:“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若预报地震从而逃生混乱引发的死亡人数,要大于地震可能造成的死亡人数,这报还是不报呢?”

面对地震,应该做的三件事:对地震进行长期预测,勘测地质断层,加固建筑

事实上,人们就不应该对短期临震预报过于纠结。正如琼斯所说,“你愿意提前一小时从楼房里逃出呢,还是希望房子根本不会倒?”。

首先是对地震的长期预测。正如日本人对东海大地震的严阵以待,美国人对加州地质的彻底研究一样。虽然日本的9级强震仍超乎所有人意料,海啸所引发损失也十分惨痛,但如果根本没想过有朝一日东海方向会有这么一个大地震的话,日本的损失可能更为巨大。

其次是勘测断层。有断裂带,自然就有断层。断层是地震时地壳破裂之处,换言之,如果建筑修在断层之上,地震之时就会非常危险。在汶川地震时,就有不少建筑因刚好处于断层之上而遭遇毁灭性打击,而不在断层之上的,仍能保持完好。然而断层不是那么容易发现的,需要进行勘测。发现了断层之后,建筑便不应修在上面,已修的应予以拆除。在美国地震多发的加州,所有的断裂层都已经被标注出来,而在四川,这样的工作还在初级阶段。

最后落到实处的,便是加固建筑。固然,这说到底是个钱的问题。但也是面对地震最根本的解决方案,国家有义务帮助地震带上的民众推动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为四川地震祈福,希望灾区平安,伤亡不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