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盛夏,到唐诗宋词里纳凉

发布时间:2019-11-26 14:31来源: 未知
  三伏天高温袭来,苦夏日长,烘烤蒸煎多种模式同时开启,摩肩接踵、挥汗如雨成了毫不夸张的现实。躲在空调房内吹着冷气啃西瓜,大约是能想到的最好的避暑方式。无奈各种制冷机的运转加上车水马龙的轰鸣,更多了酷热中的聒噪,暑气愈烈。不妨打开一扇清幽之窗,跟随古人的巧思去寻些避暑纳凉的妙招。
 
  高山古寺,寻僧问道。虽然唐宋时期的人们还没有算出海拔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但是他们就是很单纯的知道山上凉爽。巧的是,古刹寺庙的僧侣道人们也懂得这个道理,将其禅修基地多建于深山古林,山与寺的结合,不仅是温度的降低、风景的优美,更多了禅意的清幽、风雅的情怀。于是,高山古寺成了文人雅士争相避暑的胜地。“古松凌巨塔,修竹映空廊。竟日闻虚籁,深山只此凉。僧真生我静,水淡发茶香。坐久东楼望,钟声振夕阳。”山间古松高耸入云,塔寺掩映在松木细竹之间,一片苍翠,一处回廊,一杯香茗,一片残阳,听老僧讲经,望归雁远飞,钟声送残阳,山间好清凉。
 
  林下闻蝉,池塘听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道理众所周知,大自然的声响总是脱离了聒噪,反而给寂静增添了清幽。独坐林间听蝉鸣鸟唱,头顶茂密的枝叶打散了烈阳,投下郁郁的凉影,几许凉风拂过,满林蝉鸣伴奏,更妙的是有一弯清流绕林而过,手持一柄吊杆,悠然独钓溪边,暑气在蝉鸣中流逝,所谓“避暑临溪坐,何妨直钓鱼。”“避暑长林下,寒蝉又有声。”如若是夜晚,能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暑气已去了一半。明月高悬,树枝间忽有鸟儿扑棱棱飞起,清风徐来,送来阵阵稻花的香气,耳畔那池塘里一片蛙声似乎在庆祝着丰收的喜悦,“君听月明人静夜,肯饶天籁与松风”,诚然,静听天籁之音总是消暑的一大法宝。
 
  闲卧纳凉,沉李浮瓜。如果懒怠走进深山、树林,甚至不出庭院,仍然不缺少避暑纳凉的方法。“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学学孟浩然和杜甫,在这夜短昼长的夏日,打开门窗,松散头发,闲闲地躺在窗边的榻上,来一场沉沉的午睡,头顶是小窗糊着绿色的窗纱,和窗边翠绿的芭蕉叶交相辉映,门上的水晶帘被微风轻轻吹动,小院里是绿树荫浓,“满架蔷盛一院香”,连梦里也尽是云水之凉。睡足醒来,早就在冰凉的井水里浸着的瓜果,已清润明晶、芳鲜圆绽,“入口甘香冰玉寒”。且看宋人杨万里所言:“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瞧这份慵懒闲情,何热之有?
 
  大约古人的寻阴觅凉,总是淡然的闲适的,不争不抢,不急不躁,大自然自有馈赠,心静才得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