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早立秋” 天气“冷飕飕”吗?

发布时间:2019-11-26 14:30来源: 未知

今年的立秋时间是8月8日4时,农历2015年六月(小)廿四。关于立秋的天气,一直以来民间就有“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那么立秋意味着什么?它的早、晚又是如何界定的呢?

  在每年的8月7日至9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即为立秋。对于立秋的早晚,通常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看立秋的准确时刻,如果在早上8点之前太阳达到黄经135度,则是早立秋,如果是晚上6点之后,就是晚立秋;二是立秋在农历6月还是7月,“此于两月之间分立秋之早晚”。而今年立秋是8日4时,农历六月廿四,因此不管是在立秋时刻还是农历上,均属早立秋。

  今年立秋是早立秋,是不是意味着天气不会热了?近日,由于雨水稀少,京津冀地区高温天气开始抬头。气象卫星监测显示,8月10日起,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等地连续3天发生地表温度超过50℃现象。12日,进入“末伏”的京城,高温预警持续,天安门地区最高温达35℃,顺义等郊区一度逼近37℃。

  那么,“早立秋”为什么没有带来“凉飕飕”天气?国家气象中心工程师陈双解释说,立秋后,华北地区还出现了局地高温天气,这是因为近期该地受暖高压脊控制。在该高压脊控制下,华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有利于气块的绝热增温,另一方面在高压控制区一般为晴空区,有利于太阳辐射对地表的加热,造成地面增温较快,进而出现了上述的高温天气。

  其实,每个节气都表明地球在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的一定位置,因此,立秋也只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刻。而所谓的早立秋和晚立秋,与此后的天气条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以立秋的早或晚来判断未来一段时间的气温并不是非常科学。陈双说,根据农谚以及百姓依靠常年的经验总结的天气谚语来预报天气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地理区域和气候背景,但古人根据长期的经验总结的天气谚语依然对我们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8月12日,是今年末伏的第一天。俗话说“秋后一伏热死人”,今年进入末伏以来,各地的气温如何呢?据中央气象台监测数据显示,12日、13日,仅有北京、天津、河北以及南方地势较低、易受太阳辐射增温的地区出现了35℃以上的高温天气。“尽管进入末伏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气温依然较高,但近期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可能性不大。后期,受北部地区高空槽东移南落的影响,华北等地会出现较弱的降水过程,高温天气将得到一定缓解。”陈双说。

  在经历了几天的闷热天气后,14日,华北地区的温度有所下降,“秋老虎”的威风暂时“收敛”。但是每年七八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展强盛并控制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受其影响,我国多地天气晴朗少云,太阳辐射较强,导致地面增温明显。随着地表热量的不断累积,高温天气就比较容易出现。

  立秋是不是就意味着到秋天了?陈双表示,按照气象学意义上的入秋标准,只要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第一天即确定为入秋时间。气象资料显示,北京常年入秋时间为9月5日。不过,据资料显示,北京入秋历史上最晚的是1987年9月24日入秋,还有2008年9月23日入秋。虽然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但此时的气候特征依然炎热多雨,继续保持夏季的特点,而要想真正进入秋天,恐怕得等到9月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