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美丽雾凇背后也存隐患

发布时间:2019-11-26 14:06来源: 未知
  冬季,我国一些地区比如在湖北省高寒山区的神农架,当雪过天晴的夜间到清晨大雾弥漫的严寒天,也会在树枝、作物茎叶、电线等迎风面上生成毛茸茸的乳白色冰花,人们通常称其为雾淞,称此雪景、冰挂和雾凇。
 
  “雾凇”大都由雾滴冻结而成,可能是由水汽直接凝华,也可能是由低于0℃而未冻结的过冷却雾滴,直接在近地面冷物体上冻结成冰晶体。前者气温很低,在零下15℃以下,风很小,因过冷却雾滴不断蒸发变成水汽直接凝华成晶状,所以通称为“晶状雾凇”;而后者气温在零下3℃至零下8℃,且风速较大,因冻结很快,以至于使雾滴来不及改变自己的形状就被冻结,形成无数个小冰粒,所以通称为“粒状雾凇”。
 
  雾凇的厚度较薄,一般不超过8毫米,结构也较松散,气温一旦升高即可融化,风速加大或对其震动也很容易脱落,故不至于产生大的危害。雾凇形成的初始阶段附着有害微粒沉降到冷地面,或粘贴树枝等冷物体上,可使空气净化,还被称为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使人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适;具有浓厚、疏松、高空隙度的雾凇,对音波的反射率很低,能吸纳大量音波,乃是噪音天然的“消音器”。这样通常人们总是心安理得的对他尽致观赏。
 
  在长江流域平原地区严冬时节,也少有雾凇出现,但通常只维持数小时到十几小时,甚至被惋惜的称之为“昙花一现”。然而,如果气温很低,雾又整天不消散,其冻结厚度加大,产生一定的重量,就会压折作物的茎叶甚至果枝、电线,造成一定危害,雾凇与其它冻结物交错形成,更会增添承载物的负荷量,使灾险加重,因此也不可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