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科技工作者讲科普: 天气预报 你懂得多少

发布时间:2020-01-10 19:25来源: 未知

不少人都觉得天气预报挺简单。其实天气预报的制作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饱含着预报员非常辛苦的劳动。

天气预报是怎么出炉的?

天气预报的制作与大厨做菜,医生看病有相似之处。医生看病需要各类检查,综合后得出诊断,最后对症下药。大厨做菜,需要食材和厨艺。天气预报的制作分为三个部分:需要首先收集资料,然后对气象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最后经过预报员会商得到预报结论并对外发布。

第一步,资料收集。目前常用的气象资料主要是通过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站、气象卫星、雷达等设备来收集。这些设备会在每天规定的时间里,对大气进行系统的探测,获取最新的数据。这个设备形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监测网,它们在规定的时间里同时进行探测,从地面到高空,从陆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大气变化。

第二步,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由中国气象局的大型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后,通过网络、卫星发送给各地预报台站,为预报员提供预报依据。在得到这些数据后,预报员们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只有根据这些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计算后,才能得出天气预报的结果。

不过,由于每个预报员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积累的经验是不同的,所以在预报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就像对同一个超声波,医生的诊断不同一样。经验丰富的预报员,不仅要熟知当地气候背景、历史天气状况,还会对本地的地形地貌、极端天气要胸中有数,对影响本地未来天气的天气影响系统的移动速度、强度有很好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出更接近实际的天气预报。

第三步,天气会商。这是天气预报关键一环,就像医生给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会诊一样,会商时预报员要交流各自意见,讨论不同看法,最终形成统一意见后得出天气预报的结论。

不光是市气象台,各级气象台每天都要进行会商。每天早上8点整,中央气象台都会联合各省气象台对未来天气进行全国天气会商。上午10点30分,则是陕西省气象台与各设区市气象台进行内部会商,分析预报全省天气情况和发展趋势,这个会商传递的信息和渭南联系最为密切。下午2点30分,市气象台预报员内部会商。这次会商结合之前两次会商以及手头气象资料,同时和各县市区预报员充分交流,它将成为各县市气象台作出预报的参考。下午3点,市气象台再把未来7天的天气以电码的形式上报到中央气象台,同时下发到各县市区。

除了日常的天气会商,当天气情况比较复杂时,或是出现灾害性天气前,会商将会更加细致。在充分讨论后,才能得出比较可靠的预报意见。

24小时天气预报指的是哪段时间? 

不少市民反映在看天气预报时感觉很迷惑,因为天气预报的时间似乎并不像日常生活中采用的从每天零时到24时的计算方法。

天气预报采用的是世界通用的格林威治时间。市民每天看到的天气预报,实际上是,早上预报的是当天8时到第二天8时的天气预报,而晚上预报的是当天20时到第二天20时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给中央台传输是以电码传输的,12小时为一个时段,举例:如果下午17时收到的最新天气预报:今天晚上到明天白天,多云转小雨。预报时效是从当天20时-次日20时,而且当晚20时-次日08时预报是多云,小雨出现在次日08时-20时。如果是早晨7:00接收到的最新预报,白天-到晚上,小雨转阴天。小雨就出现在当日白天(08-20时),多云出现在当天晚上20时-次日08时。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预报的发布时间和时效,这样对自己的生活才会有更好第帮助。

天气预报为什么会不准? 

为什么预报员费了大量功夫,分析的天气预报会不准确呢?实际上天气预报不准确不可避免,预报是永远接近实况,100%准确是不可能的。

首先,气象科学目前仍处于年轻、发展阶段,天气变化的客观规律还没有全部被人类认识和掌握。此外,气象是一个大环境,大气运动本身又十分错综复杂,“天有不测风云”就是天气预报有时不准确的根本原因所在。

其次,天气预报所测的是一个范围,很难做到定点、定时、定量。比如,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而下雨时已是深夜,市民正在睡梦中,没能看到下雨,有时候城南在下大雨,而城北阳光普照,那么在城北的人也没有看到下雨。凡此种种,都会让市民觉得天气预报不准确。

第三,就是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相差很大。例如天气预报报的是20度,但是大家身体感觉的温度往往超出了气象部门预报的温度。其实为了保证世界各地的气温观测标准一致,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指距地面1.5米四面通风百叶箱里的温度,而且在不同的风速、湿度条件下,体感温度也会有差别。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大家的心理因素,报得准是常态,报得不准的却容易被记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也在不断的提高。目前渭南天气预报的晴雨准确率就达到87%以上,比十一五期间85%提升了2%。目前天气预报的可用时效可以达到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