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福建省气象学会——4A级科技社团的甲子风云

发布时间:2019-11-18 11:44来源: 未知
  秋意渐起的九月,福建省气象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迎来60周年庆。
 
  “自1958年9月18日创立以来,全省现有一千多名会员;学会属于公益性学术性的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气象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学会秘书长黄凯安介绍,多年来,学会积极开展气象学术交流、气象科普、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举荐等活动,已成为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4A级气象科技社团。
 
  一条纽带,推动气象科技创新
 
  近年来,在省科协的支持下,学会的学术年会成为省科协学术年会的分会场,提升了学术年会的交流层次。学术交流的内容拓展到天气气候、气象观测、大气物理、农业气象、天气雷达、雷电防护、卫星遥感、人工影响天气、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和领域。
 
  “学会充分发挥在气象行业内外的纽带作用,加强与各个行业、各部门和院校、民航、部队气象台的联系,积极开展专家‘请进来、走出去’活动,开创了多行业、多层次、多形式融合交流的新局面。”黄凯安说,与此同时,学会还积极参与省科协组织的水利、环境、地质、林业、水土等相关行业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和气象科技创新成果的传播、共享,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加有力地惠及民生,为提高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和部门联动能力提供了学术支撑。
 
  创刊已近50年的《福建气象》是气象工作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省科协的关心与指导下,《福建气象》与省科协主管的杂志社合作,自2017年1月起,每年增加两期《海峡科学》气象专刊,开拓全省气象学术交流新平台,为更好地服务气象科技人员学术交流提供了支持。
 
  一座桥梁,促进两岸气象交流
 
  学会在海峡两岸气象学术交流中充分发挥了桥头堡作用。1983年12月,学会就向台湾气象界发出倡议,呼吁促进“通气”和气象科技交流。1989年5月,学会首次接待了台湾专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气象交流来往密切,共同致力于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两岸民众,留下了“未三通,先通气”的佳话。
 
  自2012年起,学会积极承办“海峡论坛·两岸民生气象论坛”活动,组织海峡两岸气象业界、学界、民间团体和行业机构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以及行业气象用户嘉宾参加活动,热情为“两岸民生气象论坛”做好服务。
 
  至今,气象论坛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成为两岸民间气象交流最著名的平台,也是海峡论坛富有特色的品牌。“深化气象交流,惠泽两岸民生”逐渐成为气象论坛鲜明的主题,成为两岸气象界的共识。
 
  台湾大学教授周仲岛是气象论坛一路走来的“见证者”。“刚开始,台湾气象专家学者对气象论坛的了解不多,随着一届届论坛的成功举办,现在,经常有台湾知名气象专家向我了解论坛情况,并表示很想参加。如今,参加两岸气象论坛交流的文章一年比一年多,质量也一年比一年好,大家都越来越主动,我感到很欣慰。”
 
  为助推两岸青年交流层次不断提升,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景,学会在2016年和2017年气象论坛中还增加了“两岸气象青年汇”实地考察交流活动,让台湾青年学者亲身体验大陆青年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一支主力军,提高民众科学素质
 
  在传播气象科学知识、强化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方面,学会也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一是围绕重大活动,积极开展气象科普活动。二是加强常态化的气象科普“四进”活动,组织气象科普专家和志愿者定期走进科普广场(讲坛)、社区、乡镇、校园等,每年开展十几场活动。
 
  积极推进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目前,全省共有气象科普教育基地79个,其中已授牌47个,自建(筹建)32个。在已授牌的科普教育基地中,有两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有13个,其中,综合类8个,示范校园气象站4个,基层防灾减灾社区1个。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有10个,其中,“科普中国”乡村e站1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有9个。厦门示范校园气象站18个;县级科普教育基地有5个;自建(筹建)的32个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中,示范校园气象站13个,基层防灾减灾社区1个。省气象台、厦门市天气气象科普馆、漳平市、龙岩市和罗源县气象局获得多个认证,科普基地和全省气象台站对外开放已成为科普工作社会化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