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稻农如何主动应对气候变化

发布时间:2019-12-30 14:52来源: 未知
谈论气候变化,不能绕开农民和农业。尽管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地区,很多农民不见得了解“气候变化”这个词及其多种内涵,但这件事显然正在产生深刻影响。
 
  对农民来说,气候变化可能更多地意味着自然不可抗拒的冲击,同时也往往也意味着他们自己必须做出某些调整。他们能否以自身单薄的力量应对这些变化?如何更有效采取行动?从2012年到2013年,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和他的团队,对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江苏等5个省1653家水稻农户开展大规模实地调研,分析了水稻农户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时在农田管理方面作出的适应性反应,以及这些反应的作用。该研究成果最近在《美国农业经济学期刊》发表。
 
  在黄季焜看来,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层面。总体而言,全球气候长期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弊大于利。当然,具体影响是很复杂的,比如在某些地区产生负面影响,而在另一地区可能会产生正面影响等。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事件频发,会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而产量的波动又带来价格波动,增加农产品市场风险。“但这些影响主要并不是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直接影响,而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变化带来的影响。”
 
  黄季焜告诉记者,在做该研究时,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面对不同的人、不同作物、不同地区、不同种植方法,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不能简单下结论。”这也是他的团队选择大规模样本的原因。“我们想通过较大的样本,调查不同的农户,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尽量摸清楚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在一个村里采取的措施少,但在另一个村子里采取的措施多,通过大样本可以减少这种差异,得出的结论比较有普适性。”
 
  黄季焜的团队首先将他们选择的五个省范围内过去三年曾遭受过极端气候事件严重影响的县挑出来,然后在其中找出三年里有一年年景相对正常的县,最后从这些县里每省随机抽取3个县开展实地调查,“由此可以分别观察到在相对正常年份和受到极端气候事件严重影响年份里农户的行为差别,我们认为这种差别能够体现农户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反应”。
 
  调研结果表明,农户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洪涝和干旱)时,在农田管理方面常采用的措施包括补种、扶苗、定苗或洗苗等。与相对正常年份相比,在极端气候事件发生较严重的年份,农户采用这些农田管理措施的概率更高。而这些适应性措施除了与农户及社区的社会经济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外,当地政府提供的预警信息及技术支持,对他们的适应性决策行为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分析表明,农户采取的农田管理方面的适应性措施不仅能提高水稻的单产水平,也能降低单产波动风险。
 
  在研究过程中,黄季焜的团队发现,农民采取的农田管理措施一般成本比较低,但效果比较显著。“农民在长期种植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年轻人也可能从其他途径学习到新的知识应对气候变化。很多措施是农民自发采取的,但并非所有农民都采用这些措施。”黄季焜认为,目前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在主要关注新投资和技术推广应用的同时,也应重视容易被农户采用的农田管理措施。加强对水稻农户的预警信息及技术支持服务,是决策者应关注的问题。
 
  “现在我们应当关注适应问题。就现实的农业生产来讲,更关键的是关注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甚至可能每天都在发生,而不是一百年后才发生,我们要对适应问题做更加具体的研究,包括不同的适应措施以及具体措施产生的具体影响。”黄季焜说,“希望气象部门尽量将信息提前告诉农民,让农民知道大概会发生什么气象灾害。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给农民适当的技术培训和支持,让更多农民有两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