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持续变绿

发布时间:2019-12-27 15:43来源: 未知
 在剧烈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背景下,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春季温度升高和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是主要原因。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土高原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一地区沟壑纵横,地表破碎,黄土质地松散,加之历史上长期乱垦滥伐,植被破坏殆尽,土壤侵蚀剧烈,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退耕还林(草)是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的重要措施之一。从1999年起,这一地区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草)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近年来,黄土高原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气候向暖干方向发展,对种草植树产生了较大影响。
       剧烈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植被覆盖如何变化,回答这个问题对于生态建设工程评估、黄河水沙发展趋势预测以及理解气候与生物相互关系都有着重要意义。
昔日黄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接长城沿线风沙区,南接渭北高原区,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与宁夏、甘肃两省(区)毗邻。本区处于我国东部季风湿润区与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植被呈现从东南向西北、由阔叶林向森林灌木草原过渡的特点。境内丘陵起伏,沟壑密布,地表支离破碎,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年侵蚀模数一般都在110万吨/平方公里左右,高的可达310万吨/平方公里以上,年输沙量616亿吨,是黄河中游和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降水集中,强度较大,沟壑纵横,土壤疏松,是产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而人为过度垦殖,广种薄收,倒山种植,滥樵过牧,致使植被稀落,则是加重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过去延安的《信天游》曾经这样唱:“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回泥,累死累活饿肚皮。”
今日植被覆盖状况越来越好
       分析美国和法国的卫星遥感资料,发现1982~2007年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覆盖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①1982~1998年植被覆盖在波动中缓慢增加;②1999~2001年植被覆盖处于一个相对的低谷;③2003~2007年植被覆盖快速增加。近26年来绿色度上升了9.3%。2003~2007年植被覆盖快速增加,增幅在26年中达到最大,这表明1999年以来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成效显现。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四季绿色度的变化趋势都为正值,秋季(9月~11月)绿色度增加最为显著,26年上升了18.1%;其次是春季(3月~5月),26年的绿色度增加了12.6%。其中10月份绿色度的上升趋势最显著,其次是5月份。
       绿色度的大小可以反映植被覆盖度的高低,不同等级绿色度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的变化就可以反映植被覆盖结构的动态变化。绿色度在0.1~0.3级别面积所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从 1981~1985 年的5 年平均29.0%下降到2003 ~2007 年5 年平均2.4%;相反,绿色度在0.3~0.6级别上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在波动中大幅度增加。说明高覆盖植被的面积在增加,低覆盖植被的面积在减少。
       各县(区)平均绿色度都呈现增加趋势,但增加的显著性和幅度大不一样。区内西部植被覆盖增加的趋势极为显著,而东部具有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可见,生态建设发展还不平衡,应适当加强东部即黄河沿岸县的治理力度。
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1982~2007年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平均温度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增温0.059℃。春季绿色度与温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夏季绿色度与温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春季温度升高,植被开始生长时间提前,明显增加了植被覆盖;夏季温度上升加速了地表蒸发过程,潜在地加剧了地表水分的缺乏,由此造成土壤干土层的发育,对植被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春季温度有上升趋势,绿色度也呈现增加的趋势,5月份绿色度的增加的显著性达到年内的第一个高峰;夏季温度上升趋势比春季更加显著,相反绿色度呈现出降低趋势;秋季9月份温度变化为增加趋势,10月显现弱的降低趋势,而绿色度呈现增加趋势,并且增加的显著性在10月份达到最大。这是因为退耕还林(草)前的耕地多,10月份农作物都成熟收获了,绿色度很低,而现在10月份林草茂盛,绿色尚未褪去,自然绿色度就高了。
       近26年来,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降水具有减少的趋势;春季和夏季降水也有减少的趋势,而秋季和冬季的降水量有增多趋势。因此,为了保证退耕还林(草)生态建 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持续稳定地发展,适时开展春季尤其是夏季的人工增雨作业显得非常重要。降雨量增多的秋季比降雨量减少的春夏季种草植树易见成效。
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1999年,陕北各地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了以退耕还林(草)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实行封山禁牧,统筹解决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到2007年底,仅延安市就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草)面积875.06万亩,分别占到全国退耕还林(草)面积的2.4%和全省的三分之一;主要河流平均含沙量较1998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由原来的20.7%提高到4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 1381 元增加到2865 元。
昔日光秃秃的黄土山已郁闭成林,美丽如画。“天蓝、山绿、水清、人富”的生态目标开始显现。这些退耕还林的初步成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推进人类生态文明的深远意义会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专家们评价:这是农耕文明以来这片黄土地上自然界最大的变化。百姓们高兴地唱到:“山坡上栽树崖畔畔上青,羊羔羔养在家门中;草棵棵赛过粮苗苗,退耕带来好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