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水安全

发布时间:2019-12-27 15:42来源: 未知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的水安全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本文结合我国历史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实际和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全球变暖对我国洪水安全、用水安全及水生态环境安全的可能影响,并进一步阐述了在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中应考虑的气候变化问题。 
 
  本期嘉宾:水利部副部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矫勇
 
  水是自然界中最活跃和最重要的一种物质。水安全一般指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生态环境安全。全球气候变暖将可能加快全球的水文循环,导致蒸散发和降雨等要素在强度和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包括:一是水资源量和时空分布的变化;二是极端灾害性天气发生的量级和频次可能加强,导致一些地区洪水频繁,另外一些地区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高温干旱;三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积雪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水利工程和社会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四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次生水生态环境问题等等。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的水安全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
 
  气候变化对防洪安全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在所有自然灾害中,水旱灾害的损失约占71%。在水旱灾害中,洪水常因发生急、量级大、来势猛而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始终是我国的一大心腹之患。近十年来,我国洪水灾害表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流域性大洪水频发。如1998年、1999年长江大洪水、1998年松花江大水,2005年西江流域性大洪水,2003年、2007年淮河全流域性大洪水,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二是极端暴雨现象明显增加。如2007年重庆、济南等城市发生强暴雨,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三是超强台风频繁出现。如近年来多次出现16级以上台风,2006年的4号和8号台风,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这些洪水新特点的出现,不得不考虑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首先,气候变暖将可能增加气候极端事件的频率。随着地球变暖导致较高的蒸发和降水速率,高温、风暴等极端事件将变得更为频繁,降水的强度更加集中。我国科学家利用近百年资料和分辨率较高的区域气候模式对极端天气事件进行的分析和模拟表明,温室效应将使中国区域的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明显升高。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在中国地区强降水事件的出现频次继续增加。南方部分地区大雨日数将有显著增加,特别是福建和江西西部,以及西南的贵州、四川、云南部分地区,表明这里未来暴雨天气会增多,气候有恶化趋势。预测也表明将来台风强度将增加,我国将可能面临更强台风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干旱区的面积也可能会扩大,干旱强度加剧。
 
  其次,有关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全国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加,将增加区域暴雨频次和量级变化的可能性。全球气候变暖还可能导致发生台风和风暴潮等灾害的几率增大,造成海岸侵蚀及致灾程度加重。此外,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每年上升了1.4毫米~3.2毫米,根据有关方面预测分析,受全球继续变暖的影响,我国海平面继续上升,到2050年约上升12厘米~50厘米,珠江、长江、黄河三角洲附近海面上升9厘米~107厘米。海平面上升将导致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潮影响的程度加重,将严重影响沿海地区的防洪形势。\
 
  气候变化对供水安全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41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的1/4,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十分不均,生活和生产用水方式不合理,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一是饮水不安全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城市缺水现象严重,三是缺水导致农业旱灾范围广、损失大。
 
  全球气候变化进一步恶化了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特别是近20多年来,北方地区尤其是海河和辽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最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华北地区持续偏旱,京津地区、海滦河流域、山东半岛10年平均降水量偏少10%~15%。进入90年代,干旱区继续向西南方向扩展,黄河中上游地区(陕甘宁)、汉江流域、淮河上游、四川盆地1990—1998年9年的平均年降水量偏少约5%~10%。根据我国水资源第二次评价的初步结果表明,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相比,近20多年海河、黄河、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分别减少25%、10.1%和8.7%。北方缺水地区持续枯水期的出现,以及黄河、淮河、海河和汉江同时遭遇枯水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剧了北方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矛盾。这种变化趋势是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和各种变化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但气候变化对我国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研究表明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水资源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未来50年~100年,全国多年平均径流量在北方地区,特别是宁夏、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可能明显减少,在南方的湖北、湖南等部分省份可能有所增加,这表明气候变化将可能增加中国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几率。二是未来50年~100年,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宁夏、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人均水资源短缺矛盾可能加剧。三是中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地区为海河、滦河流域,其次为淮河、黄河流域,而整个内陆河地区由于干旱少雨非常脆弱。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
 
  由于干旱缺水和不合理的用水方式,河道断流、河床萎缩、土地荒漠化、地下水超采、湿地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流域河道水体严重污染的趋势得不到扭转。目前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约2/3是因为水质性问题导致的。全球变暖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湿地减少。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河流断流现象频发,湖泊萎缩,水库蓄水减少,湿地功能下降。二是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一系列沿海水生态环境问题,如海岸滩涂湿地遭到破坏,河口盐水入侵影响河口地区的淡水资源供给(如近几年不得不进行的珠江远距离调水压咸补淡),沿海土地盐渍化加剧等。三是地下水超采问题长期不能解决,会加剧地面沉陷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四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强暴雨降水增加,可能导致我国西南和中西部地区水土流失加剧,北方干旱增加也会加速北方部分地区的土地沙化和水土侵蚀。五是气候变暖引起的降水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水质的好坏,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径流的减少,若不加强防污治理,水质问题将进一步恶化。
 
  全球变暖是公认的事实,也是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气候变化将通过改变水文循环影响我国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生态环境安全,可能进一步发展我国南涝北旱的局势,进一步加剧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在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中,要以河流健康和流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修编过程中加强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和对策研究,并在修编规划中充分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