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我国西北地区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为敏感

发布时间:2019-12-27 15:38来源: 未知
关于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正在不断取得一些新的进展。对于我国西北地区而言,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敏感,诸多研究都表明,气候变暖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农业、水资源和人民生活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张强研究员认为,以干旱为主要气候背景的我国西北地区,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敏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更脆弱,受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会更加严重,所造成的各方面损失也会更加巨大。尤其对于西北地区的农业而言,由于其强烈依赖于气候条件,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加显著。气候变暖通过对农业气候条件的改变能够影响到包括农作物生长、病虫害、种植面积、产量和品质以及畜牧业等在内的各个方面,是目前西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考虑的重要科学问题。张强说,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初步表述这些结果和推论:西北地区变暖更显著
 
  研究发现,我国西北地区区域气候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特征十分明显,1986年是西北地区现代气候变化的一个转折点,1987~2003年与1961~1986年相比,西北地区气温升高了0.7℃,其增温速度比全国平均快了一倍左右。近20年来西北地区年降水量西部呈上升趋势,东部呈下降趋势,基本以黄河为分界。农业气候变化更明显。
 
  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农业气候特征影响也较大。平均积温明显升高,1987~2003年与1961~1986年期间相比,大于等于0℃的积温值平均增加了112℃。对于河东地区而言,平均气温每增加1℃,大于等于0℃的积温等值线将向北推移50公里。1987~2003年与1961~1986年相比,西北地区大多数地方越冬作物全生育期降水量减少;大部分地方春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增加;秋作物生育期降水量变化呈现跷跷板格局,西部增多,东部则减少。气候变化也正在改变着西北地区土壤水分和气候生产力的时、空格局。由于温度增高和降水变化的空间差异使土壤水分发生了很大改变,黄土高原0~200厘米土壤总贮水量呈减少趋势,0~100厘米土壤水分减少更加显著。与黄土高原不同,绿洲灌溉区只有20厘米以上浅层土壤水分有波动减少的趋势,而深层土壤水分变化并不大。对农业影响更深。
 
  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农作物的影响特征表现得比较复杂,并且利弊共存。气候变暖使春播作物播种期提早;使喜热、喜温作物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营养生长阶段提前,全生育期延长;使越冬作物播种期推迟,春初提前返青,全生育期缩短。气候变暖一般还会使大多数农作物的适宜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农作物病虫害会有发展的趋势。气候变暖的综合效应也会使作物品种的熟性由早熟向中晚熟发展、多熟制向北推移和复种指数提高。然而,在旱作区,气候变暖对种植制度和格局调整所带来的有利机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水分条件的制约和限制。由此,近50年的气候变暖虽然使绿洲灌溉区农作物的气候产量提高大约10%~20%,但却使雨养旱作区作物气候产量反而减少了10%~20%左右。
 
  所以,对于雨养旱作农业区来说,气候变暖很可能对农业生产更多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这需要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选育新优抗旱农作物品种来适应气候变化。而对于绿洲灌溉区而言,气温升高,光照充足,又有比较充足的灌溉条件,极有利于发展喜热、喜温的优质特色农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探索干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张强介绍说,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气候变化因素而外,还受农业技术、农业投入、市场和政策等许多方面的影响。以现有的观测资料水平,我们还很难在西北区域尺度上将这些不同影响因素分离出来,目前还无法十分清楚地描述气候变化的单纯影响。同时,由于目前还比较缺乏专门针对气候变化对西北区域尺度上农业影响的综合性科学观测试验研究,只能利用现有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农业管理部门提供的部分农业生产信息资料得出的初步分析结果,虽然其对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部分特征取得了一些新认识,但仍然缺乏对各种不同气候要素变化分别对不同农作物影响机制和影响规律的深入理解和科学揭示